就在最近,上海市保险学会和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联手举办了一场保险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专题研讨会,与会专家和业内人士对此都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其中探索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体系、扩大开放吸引更多国际保险机构集聚、积极发展保险科技等成了关注的焦点,大家纷纷表示:上海要在保险发展上亮出硬核实力。
今年出炉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已经明确,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这一计划指出,上海要从扩大开放、深化创新、集聚资源、市场建设、防控风险“五个维度”持续发力,包括推动更多国际性金融组织入驻上海,构建金融科技产业生态链,探索设立“一带一路”再保险承保共同体及营运平台,建设国际保险中心。
上海保险学会秘书长赵雷表示,2020年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时间紧迫,行动计划提出要设立“一带一路”再保险承保共同体及营运平台,目前来看,这一块在税务安排上与国际惯例仍然存在差距,“再保险业务的发展其实和支持政策有‘强关联’,我们期待税收方面上海能对标一流,真正有所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费方域指出,“我们的保险科技有较大的发展机会,保险行业是我们金融的突破口,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力方向。”
费方域提出了三条具体的建议:首先是,把上海现有的金融机构激活,提高运行效率,助推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其次是吸引新的动能,集聚更多的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和创业企业,提升金融竞争力的同时,形成金融创新生态链;第三,借助上海自贸区这个平台推出更多制度创新,例如在监管方面就可以尝试“监管沙盒”,推动保险科技等更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
“上海建设国际融中心,保险方面能不能亮出硬核实力?”在中国财产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吴忠东看来,上海需要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探索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体制,“尤其是再保险这一领域,上海要尽快形成优势。”
安达保险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郑波也提到了税收的竞争优势问题,“上海要增加对优秀金融机构、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就要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比如简化税制、降低税负,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作者:唐玮婕
编辑:祝越
责任编辑:顾一琼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