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最得意的中国学生,更深深烙印着家国情怀
杨兆龙1935年在哈佛大学法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在校园内留影
复旦大学自1914年设立法科以来,法学院百年历程中曾涌现出王宠惠、张志让、梅汝璈、杨兆龙、孙晓楼、端木恺、卢峻、何任清等一大批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法学家和法律家。他们不仅在法学上著书立说,教书育人,还承担了一个时代法律人的社会责任。他们当中有国内法学者,也有国际法学者;有实体法学者,也有程序法学者;有公法学者,也有私法学者。他们的法治思想至今具有现实的价值。
日前,收录整理一代法律人风采的“复旦法学百年文库”系列丛书,推出第一种《杨兆龙文集》在复旦大学首发。
此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与法律出版社曾相继出版《杨兆龙法学文选》和《杨兆龙法学文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杨兆龙文集》相较上述版本,选文更多,篇幅更厚,照片更全,且收录了不少新发现的杨兆龙著述与珍贵资料,包括杨兆龙与美国著名法学家庞德教授的往来信件、杨兆龙亲笔手书的自传等,不少资料均属首次公开披露。
杨兆龙(1904—1979),我国著名法学家,曾任中国比较法学会会长、刑法学会会长、国际刑法学会副会长,被荷兰海牙国际法学院评选为世界范围内50位杰出法学家之一。杨兆龙早年就读于燕京大学和东吴大学,1935年获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任教于复旦大学法律系。
1947年杨兆龙与庞德教授合影
当年,杨兆龙在哈佛留学期间,学习掌握了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他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司法制度之现状及问题研究——与外国主要国家相关制度之比较》,得到了法学院导师们的高度赞扬,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庞德亲自主持了他的答辩会,长达四小时的答辩获得了答辩委员会一致赞赏,成绩被评为优秀。庞德最后说:“你是接受我考试的第一个中国人,东方人的思维方式引起了我很大兴趣。”由此奠定了师徒二人的终生情谊。
“杨兆龙是法学家,但他是贫民子弟,靠个人奋斗而成才。”首发式现场,杨兆龙外孙女婿、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卢勤忠追忆道,杨兆龙是性情中人,热心、悲悯,同情弱者,十分爱国,主张经世致用,钟情法学教育。作为杨兆龙在哈佛大学博士论文的翻译者,他受益良多,“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杨兆龙与妻子订婚照
在上海文史馆馆长、法学家郝铁川看来,杨兆龙是保留中国传统士人经世致用风格的学者,他凭借精通八国外语、熟谙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深厚功力,围绕中国近代怎样从中华法系向新的法律体系转变、怎样从人治向法治转变等一系列法治现代化问题,做了大量研究,累计发表300万字之多。“杨兆龙先生昔日提出的远见如今依然熠熠闪光,给人良多启迪。”
在学界看来,杨兆龙是典型的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士大夫,即便留学哈佛,研习英美法系,再赴德国研习大陆法系;掌握多种外国语言;当过租界法院法官、律师……但他不愿仰承洋人鼻息,爱国报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依归。
据悉,“复旦法学百年文库”系列丛书后续计划出版5至6种,包括《孙晓楼文集》等。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范昕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出版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