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人民币最大面额竟达5万元?你不了解的人民币故事都在这个展览里
今年是建国70周年,作为国家经济主权象征的人民币也陪伴祖国走过了这段光辉岁月。1948年12月1日,人民币的发行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货币乱象。第一至第五套人民币主题设计、防伪工艺和印制技术,直接反映了我国在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成就。
自4月24日起,人民币发行70周年纪念展上海站隆重登陆上海图书馆,2000余件珍贵展品向参观者串起人民币的前世今生,也让人们对新中国走过的艰难历程与辉煌岁月更多一份体悟。
走上历史舞台的第一套人民币
1948年,华北人民政府布告: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一套人民币。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币制混乱的历史,有力地支持了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并最终成为全国统一的货币,为建国初期经济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套人民币共有12种面额,62种版别,最小面额1元,最大面额50000元,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据统计,1948年至1953年之间,共有20多个印刷厂参加了第一套人民币的印制。
在设计上,第一套人民币选择解放区工农业生产的图景,生动展现出建国初期的政治、生活、社会、文化状态。因题材多样、种类多、面额差别大,带有明显的战时特征和过渡性。
在用人民币统一币制的过程中,为了使人民群众利益不受损失,人民政府对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各解放区发行的货币,采取了“固定比价、混合流通、逐步收回、负责到底”的方针,宣布按规定比价收兑各解放区的货币,直到最后一张为止。
图为1949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门前,市民排起长队将金圆券兑换为第一套人民币
图为上海解放初期,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赶制17种第一套人民币票样,张贴于交通要道
“要命”的青花蓝
第一套人民币五万元券(新华门版)生产于北京印钞厂,很漂亮。
说其漂亮,最主要的还是这张钞票的视觉效果。
这个蓝色,透着青,泛着亮,极其独特,真像景德镇的“明青花”,于是有人将其称之为“青花蓝”。
搞油墨的都知道,越是独特的油墨越难调配。当时,搞油墨的拿到样稿就开始犯“嘀咕”:这个蓝,我们还没碰见过……
这也难怪,解放之初,没有生产钞票油墨的专业企业,油墨的配料极其有限,即便是高手,往往也因无米之炊而望洋兴叹。
图为第一套人民币伍佰圆券(小桥和农民)过版钢轴
但是,按样生产是印钞铁律。于是,一群调油墨的反复折腾,其结果不是“蓝”便是“青”,就是不见“青花蓝”。
后来,油墨总算有点样子了,但在那些个“嘎吱作响”的老式平台凹印机上,色彩效果也不达标。
于是有人说:“这个蓝,真是要了我们的命啊!”
可以说,“青花蓝”变成了“要命蓝”,反映出解放初期,我国钞票生产物资匮乏与工艺技术的落后。
不过,在北钞人的不懈努力下,不论在油墨的调制上,还是在工艺设计上,这张钞票完美达到了设计的要求,从而成为人民币中的一个经典之作。
作者:王嘉旖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邵珍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