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名医丨姜萌:行走在心尖的战士

2019-05-06信息快讯网

沪上名医丨姜萌:行走在心尖的战士-信息快讯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姜萌

【编者按】

30年的银蛇奖,走出7名院士,更有一大批杰出的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著名教授,有的人还转型为管理者,成为高校校长、各大医院的院长、各级政府部门的当家人……银蛇奖成为他们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台阶。作为银蛇奖发起单位之一,《报》App开设“沪上名医”专栏,选登银蛇奖得主的精彩故事、奋斗人生。


在“科学”和“病患”之间跳动

姜萌曾比喻医学界就像是一颗井然跳动的“心脏”,自己最开始不过是跳动于医院和家庭的一枚“心脏细胞”。1999年刚毕业的她进入了上海市仁济医院工作,怀着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医学事业中来。

作为一名心内科医生,她在平时工作中也有不少困惑:病人因为不了解病情而将最适合的治疗拒之门外;仍然有病人在诊断上存在困难;危重患者的诊疗不总是尽如人意。2012年,她带着临床上的种种困惑来到美国杜克大学,在这里接触到了一个走在时代尖端的技术——心脏磁共振。她将此技术形象比喻为“不开刀的透视者”——不仅可以把跳动的心脏毫无创伤、毫无辐射地完美呈现,而且通过黑、白、灰图像,动静完美结合,不需要开刀就可以看到心脏的损害,还原了病人的“心路历程”。

很多以前单凭心电图或抽血不能诊断的疾病,现在通过这个新工具,就能够得到正确的诊断、个体化的评价和正确的治疗。这仿佛打开了一扇新路途的大门。

姜萌当时并不知道这条路究竟应该如何前进,也不知道会不会成功,可基于对医学的本心,对病患的负责,对科学的向往,她如同斗志昂扬的战士,勇往直前的向最高精尖的临床及科研难题迈进。她始终知道,医者的积累从来不会简简单单。此刻的她,不再单单是在医院和家之间“跳动”,更是在“科学”和“病患”之间跳动!

2014年成为姜萌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她完成了杜克大学的博士后工作,回国后,荣获了银蛇奖。这一切,都为她开启了一个新征程。她完成了自我的“修炼”,不仅获得了全世界仅100多张的最高等级的心脏磁共振证书,更是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等9项课题,获得了科技启明星、晨星计划、王宽诚计划等多项资助。她利用在国外学到的先进技术,在医院将心内、放射诊疗联合团队做大、做强,结合临床资料,无创的进行心脏病的组织学、功能学诊断,在疑难心肌病的诊断中积累众多经验,解决了当年临床诊断难题的“困惑”。短短4年时间,在缺血性心脏病和非缺血性心肌病的诊疗中服务了许多以前“求医无门”的不明原因心脏病患者。

一枚小小的“心肌细胞”如何能成为引领心脏跳动的“窦房结细胞”?她不仅自己深入反思,还与其他同事多学科合作,将自己所学的心脏磁共振技术与已经较为成熟的心脏彩超技术相结合,对右心功能不全患者的预后做出评价;与医院放射科的同事合作,在全国建立了包括北京、四川华西在内的三大地域性CMR基地之一,拥有400余例急性心梗CMR数据库、300例疑难心肌病数据库,100余例系统性疾病心脏累及数据库,形成以仁济医院为中心向上海各个三级医院、二级医院辐射,同时服务上海周边地区的态势。

“一半是工程师,一半是艺术家”

科研是临床的延展,临床是科研的终极目标。作为一名“仁济人”,姜萌一直秉持着“仁术济世”的情怀。

沪上名医丨姜萌:行走在心尖的战士-信息快讯网

▲ 姜萌希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仁心仁术”

4年间,她与“银蛇专家团”一起,先后前往内蒙古、贵州、江西等地进行义诊活动。这些医疗欠发达的地区,疾病谱有着自身的特点。尽管她在之前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的相当的经验,然而复杂的生理结构总会给爱挑战的她出各种各样的难题。在那里,常常会遇到某种她很少见到的疾病出现,而她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强烈的责任心,使得她能够彻夜挑灯夜战,在一本又一本医书中寻找答案。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她也会克服时差的难题,连线美国的同仁一同讨论、思考。

很多人不解,一名已经有了众多荣誉和成就的医生,为何不在自己已经熟知的领域里继续钻研探究?姜萌的回答是:“有时离开自己的舒适圈,去强迫自己学习未尝不是一件有趣的事。医学的知识要靠不停地实践。医生的满足感不是人人都能体会的,有时候患者的一个目光,一个表情,都会让我觉得无怨无悔。”

姜萌喜欢和同事及她的学生分享这样一段话:“医生,一半是工程师,一半是艺术家。工程师知道如何找到答案,艺术家懂得如何修复人心。每个病人都是值得用心呵护的。”在过往的研究中,她与同事共同提出了“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时机”。

如何将这些成果转化为临床,达到更好的临床效用?姜萌创新性的想到,为每个急性心梗病人在出院后量身定制一张“随访卡”,上面记录每个患者本次心梗的严重程度,如何门诊随访,如何用药。

此外,在门诊随访的时候,她会耐心的将病人的心脏磁共振影像调出,细细讲解每一处的心肌损伤,让病人自己有更加直观的认知。这些虽是工作中的小技巧,可的的确确为病人的康复起到了切实的作用。

“挑战者永远年轻”

对医学的追求,使姜萌总喜欢去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革命人永远年轻”是一句令人耳熟能详的歌词,而在姜萌的心目中,则是“挑战者永远年轻”——“因为不停地挑战,会对生活和工作充满干劲”。

心力衰竭向来有“心脏疾病中的癌症”的称号,它是目前心血管病尚未攻克的堡垒,患者多,预后差,80岁以上老年人心衰的比例达到14%,一旦心衰出现,5年死亡率可达34%,心衰患者因此占据着全世界巨大的医疗资源。姜萌因此又将目光放在了心力衰竭这个疾病上,力求要用自己所学为心衰患者的诊治提供帮助。

目前的临床中,单凭病史、心电图、心脏彩超及心肌酶学测定只能发现已经出现的心衰,治疗干预也在此时进行,但此时疾病已进入到心功能分级较差的阶段,所有的治疗措施都是症状出现后的“补救”。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从源头预测发生心衰发生风险。她于是提出,在三级诊疗团队协作基础上,在具有冠心高危风险但尚无冠心病的患者中,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心脏磁共振检查测定分组,观察“心衰易患”人群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在此基础上建立心肌指标复合模型预测心衰发生的预测模型。这样一来,能够更加个体化预测患者的疾病发生发展,同时在医疗实践中更加贴合“三级诊疗”的模式,带动一批基层医院对心力衰竭的日常诊疗的水平。

2018年,在中国心衰中心的倡导下,作为上海市心衰学组委员,她开始组建仁济医院心衰中心,结合疑难心肌病及心力衰竭开办学习班,定期进行远程网络多中心典型及疑难心衰病例讨论,常规在线参与医院有150余家。“这是个不小的工程,但非常有实用意义。”这些年来,姜萌还培养了一批新生代医学人才。“一个‘我’的力量太小,如果能带出‘更多的我’,无论对于未来,还是我自己,都是一件幸事。”她把对未来的期望切实转化为一个个可期的目标,站在医学的道路中,她如战士般披荆斩棘。

名医简介

姜萌: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入选上海市教委高峰高原计划、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教委优秀青年教师计划等;当选美国心脏磁共振协会研究员及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内科学会青年委员等。

长期致力于疑难心肌病诊断、心衰治疗,躯体化障碍的双心疾病;领衔开展系统性疾病心肌损伤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提出早期发现心肌损伤的组织学指标,为及时治疗提供了合适的时间窗。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市科委课题等7项,作为第一作者先后发表了与课题相关的SCI收录全文2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上海市浦东新区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


作者:袁蕙芸 王昊宁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顾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