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南朝十二陵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速度围观!
好消息,镇江丹阳南朝十二陵将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外影视文化交流与传播”国际论坛暨科技与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应邀参加活动的丹阳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负责人表示,丹阳将积极争取申报南朝十二陵为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的明十三陵驰名中外,但知道镇江丹阳有距今1400多年的南朝十二陵的却为数不多。距今1400多年的南朝齐、梁两代皇陵石刻仅见于丹阳。
陵墓前的天禄、麒麟等石兽雕工精湛、精美绝伦,与北方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同时代,代表了南北朝时期中国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把齐梁皇陵打造成全国闻名的风景名胜区,是几代丹阳人的梦想。
其实,丹阳名胜古迹众多,以六朝陵墓石刻最为著名。丹阳南朝陵墓石刻现已发现的主要地点有陵口镇萧梁河两岸、狮子湾、仙塘、前艾庙、金王陈村、烂石垅、三城巷、水经山村等地12座。现今得到确认的有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齐高帝萧道成泰安陵,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齐武帝萧赜景安陵,齐明帝萧鸾兴安陵,梁文帝萧顺之建陵,梁武帝萧衍修陵,简文帝萧纲庄陵。
丹阳南朝陵墓,讲求空间环境,气势恢宏。而每一陵墓则按背依岗峦,面临平野,在山岗的坡面上凿石成坑营造墓室,再起坟封土。为保护先祖陵区,齐梁统治者用“茔户守之”,对供事勤劳的园陵职司,往往“赐位一阶,并加颁赍”。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朝时,太宗为保护南朝齐梁陵寝,于贞观十一年(637年)诏令百步内禁采樵。南朝齐梁帝王陵墓区当时以水道联系都城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王子公卿谒陵自秦淮河,依水路至丹阳,从萧港至陵口,再乘安车至诸陵。萧港又名萧梁河,是陵口直通陵区的唯一水道,丹阳陵口地名也因进入陵区的入口而得名。
南齐帝王陵墓和梁代帝陵及其石刻全国仅见于丹阳。丹阳六朝陵墓石刻遗存,绝大部分为有翼神兽。翼神兽有角与否是区别帝陵、王墓的主要特征。有角神兽置于皇帝陵前,独角的称麒麟,双角的称天禄;无角的翼兽称辟邪。
齐梁陵墓前翼石兽大的长、高均有4米,重30余吨;小的长、高均不足2米,重约4吨,都是以整块巨石在外地粗雕成形后,运至陵前细加工设置。这些人世间并不存在的兽物,由于能工巧匠的鬼斧神工,被赋予艺术生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麒麟、天禄成对设置,形式对称,造型均作张口吼叫状,昂首挺胸守护在陵前。颔下长须如蔓草垂卷于胸际,而成对设置在王墓前的辟邪则作长舌外吐状。齐梁陵墓石兽俱有长尾,垂地后向内收进再外旋,巧妙地填补了后两足交错形成的空间,还增加了石兽兽身的支撑力点,从视觉上更给人增添了稳定感。神奇的曲线,流畅而自然,形成了石兽活泼的体态、多姿的形态。有的作迈步状,有的像在疾走,有的为蹲踞形象;有的肩负双翼,有的讲求写实,有的注重装饰,也有两者兼而有之的。齐梁陵墓石刻继承了汉代圆雕、浮雕和线雕混合运用的方法,表现出由粗简古朴向精湛秀美发展的转变。
南朝齐梁石刻无论从造型,还是从纹饰方面,都反映出它在艺术上的继承和发展,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卓越才能。雕有文字的矩形石额及其上下两方的绳辫纹神道柱(又称陵墓华表),可以想见其原始形态,在直立的木柱上绑扎有水板供人书写意见的尧舜时代“诽谤之木”,所异于诽谤之木的是用材质地变化,绳辫纹则应是对绑扎木板绳索艺术移位和美化。神道石柱外凸的束竹纹和内凹槽纹的组合、运用,使柱身线条更趋活泼,又缩小了柱身上下粗细的视差,显得颀长秀美。神道石柱荟萃圆雕神兽、浮雕仙人灵异以及书法于一身,焦莲瓣纹、交颈龙纹、束竹纹、凹槽纹、花纹饰带于一体,可谓丰富多彩,体现出当时艺术家手段的熟练和高超,可见南朝齐梁灿烂文化之一斑。
除了南朝陵墓石刻外,丹阳还有国内最早的“吴国第一城”、唐代“江南第一钟”、相传孔子所书的“延陵季子碑”等大量文物古迹。
丹阳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负责人表示,现在丹阳正在谋划打造“南朝十二陵”石刻遗址公园,在保护好文物的同时进行旅游开发。对于丹阳南朝十二陵的“申遗”事项,也已提上了议事日程。
来源:综合自今日镇江、丹阳日报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