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 年,在陕北保安,斯诺采访毛泽东时,毛泽东跟他聊起了自己的童年,当谈到父亲时,令斯诺感到万分惊诧的是,毛泽东竟愤愤地说:“那时,我就学会了恨他。”
那么,在童年时期,毛泽东与父亲究竟有着怎样的矛盾,以致多年后,他仍心存芥蒂,耿耿于怀呢?
据记载,毛泽东的先祖毛太华,原籍江西吉州龙城,元末为避战乱,由赣入滇,落户云南澜沧卫。到了明初,为了生计,太华参军,因战功卓越,明洪武十四年,以军官身份进驻湖南。儿子清一、清四同行,十余年后,两儿子先后成家,扎根湘潭,叶落韶山。从此,毛氏一族,开始在这里繁衍。从家谱上看,毛泽东的这一支,上推五代,既没朝中之官,更没进士举人,祖祖辈辈都是靠田吃饭的本分农民,所以毛泽东常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倒也名副其实。
毛泽东的祖上,虽非大富大贵,却也是殷实之家,只是到了祖父这一辈,家道开始中落。由于祖父毛恩普,性格懦弱,敦厚老实,不善经营,最后连祖上传下的一点田产,也被迫典给了别人,从而使全家的生活,变得十分窘迫。
父亲毛顺生倒是生性刚毅,十分要强,十七岁就担起养家重担,可年轻时,却因交友不慎,欠下外债,逼迫之下,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外闯荡。幸好,他后来参加湘军,长了见识,攒下本钱,有了创业资本,才使家境出现转机,否则,以毛家当时的窘状,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别说有书读,有学上,恐怕终日都要为温饱而挣扎了。
1893 年 12 月 26日,一位国之华、邦之望的旷世奇才,在韶山诞生了。毛泽东的降临,不但给家里添了喜气,也给父亲带来了财气。毛顺生刚回乡时,由于资金有限,做的是小本买卖,他克勤克俭,精打细算,每年的剩余并不多,直到儿子的出世,他才交上好运,生意变得红火,最终凭借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梦想,赎回被父亲典出去的祖产,让毛家在韶山扬眉吐气,重新有了立足之本。毛泽东刚刚过了两岁,母亲又生下弟弟泽民。儿子多了,毛顺生觉得生活更有盼头,这时他又做起贩猪、贩米的买卖。随着钱财的增多,毛家的境遇,也有了质的飞跃。据毛泽东回忆:
“我小的时候,家里有田十五亩。我父亲是个中农。后来,他又买了七亩地,我家有了富农的地位。可到了小弟出生后,家里的田加典进的田,已有三十多亩,父亲手中的资本,也增加了两三千元。”
有钱之后,毛顺生不仅修房添地,还雇起了长工短工,前后不过十年间,毛家一跃成了村里的富户。
生在富足之家,不为衣食犯愁,每天还有书读,照说毛泽东的童年生活,应该是温暖的,快乐的,然而,从对斯诺的讲述中,你会发现,他的年少时代,过得并不愉快,甚至有些压抑。而这一切,都与父亲的残酷暴戾,不无关系。提起儿时对父亲的感受,在这位外国记者面前,毛泽东也毫不避讳地说,“我开始学会了恨他。” 那么,父亲究竟怎样的伤害,让他多年之后,仍对此耿耿于怀呢?
从毛泽东的描述中,他和父亲最初的矛盾,主要表现在读书上。当时,父亲送他念私塾,是希望他能苦读经史,“尤其一次打官司,法庭上,由于对方引经据典,导致法官判父亲败诉。”
这件事让毛顺生很受刺激,从此,他更加严格要求儿子,希望能熟读四书五经,并引经据典,加以致用,然而年少的毛泽东,对枯燥的经书,却很不感冒,他更喜欢读的,是那些引人入胜的闲书。
“小时候,我也能熟读经书,可我并不喜欢它。我更爱看的是中国的旧小说,尤其喜欢造反的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三国演义》和《西游记》。许多故事,我几乎都能背得出……我还常常在学堂里读这些书,老师 走过来的时候,就用一本正经书遮挡。”
毛泽东的这种做法,让那些教学死板、抱守经典的塾师们,甚是不满,有时见训他不灵,就向毛泽东的父亲大告其状。每当这时,毛顺生总是火冒三丈,常常不问青红皂白,上来就拳打脚踢,搞得父子关系剑拔弩张。据毛泽东回忆,十岁那年,他曾为此第一次离家出走。
“我不敢回家,怕挨打,便朝县城方向走去。乱跑了三天之后,终于被我的家人找到了。我回家之后,想不到情形有点改善,我父亲比以前稍微体谅了一些,老师的态度也比较温和了一些。我的抗议行动有了效果,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胜利了。”
除了读书上的分歧,毛顺生管教粗暴,过于苛刻,吝啬抠门,也让儿子深为不满,在毛泽东的眼里,他就是一个严厉的监工。
“他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要记,就叫我去农田干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他一文钱也不给我们,给我们吃的是最差的。他每月十五对雇工们特别开恩,给他们鸡蛋下饭,可从来没有肉,对于我们,他既不给蛋,更不给肉。”
父亲的这种冷酷,给儿时的毛泽东,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阴影,以至多年后,说起这些往事,他仍显得愤愤难平。
另外,在对穷人的态度上,毛氏父子也有明显不同。毛顺生认为,一个人受穷,是因为他习性懒惰,命运不济,没什么值得怜悯的。而在这方面,毛泽东却随母亲,对弱势人群,天性中就富有同情心。
“母亲可怜穷人,他们在荒年讨饭的时候,她常常给他们饭吃。但是,如果我父亲在场,她就不能这样做了,因为父亲是不赞成施舍的。家里曾为这件事多次争吵。”
正因敬仰母亲的慈悲,藐视父亲的冷漠,平时爱动恻隐之心,所以毛泽东在这方面,也没少和父亲发生争执。
“一次,有个农户答应卖猪给毛顺生,并收了订金,画了押。可过了几天,猪涨价了,这个农户有些后悔,觉得价卖低了。当父亲派毛泽东前去收猪时,农户就对他诉苦:‘少几块钱对你们毛家不算什么,对我们穷人,可就是几个月油盐钱。’听了他的报怨,毛泽东二话没说,当场就退了这桩买卖。没想到,回家跟父亲一讲,毛顺生大发雷霆,骂他是败家子,净做亏本买卖,毛泽东也不客气回敬了他,说他是冷酷的守财奴。”
另外,毛泽东与父亲,在人生目标的取向上,也相去甚远。最令他讨厌的就是,父亲总想按自己的人生模板,来塑造儿子的未来。有时几杯老酒入肚,毛顺生就情不自禁向两个儿子描绘他心中的蓝图,“润之这两年,先把田里的担子挑起来,这样爹就能专心做生意。等过两年,润之去学做买卖,润莲接替你哥,去管田里的事。想当年,你爷爷留下那么个烂摊子,爹爹我都靠辛勤努力,让毛家有了这么好的根基。今后,只要咱爷仨齐心协力,勤俭持家,我敢说不出一二十年,毛家就可置田百亩,成为远近闻名的富户。到那时,我含饴弄孙,安享天年,死也无憾了。”
听了父亲的幸福憧憬,毛泽东很是不屑,对做一个腰缠万贯的土财主,更是厌恶透顶。那时的他,向往的是能像梁山好汉一样,去过有血有肉的生活,渴望能像三国豪杰那样,拥有叱咤风云的一生。
尽管毛泽东与父亲,很多方面观点不同,摩擦不断,但从更深层次上看,造成他们父子对立的根本原因,还是性格上的冲突。
毛顺生性格粗暴武断,专横跋扈,刚愎自用,喜欢别人顺从。他总觉得,既然我是一家之主,是当老子的,我说的话,我吩咐的事,做儿女的就应服从,就要执行。而毛泽东性格倔强,非常叛逆,他认为对的事,不管别人怎么反对,怎么阻拦,他都要坚持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他认为不对的事,即使再压再逼,再打再骂,他也决不妥协,更不屈服。正是这种性格上的对立,终于导致他们父子之间,一次巨大冲突的爆发。
“我 13 岁的时候,有一次父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里,我俩在客人面前争论起来。因为父亲当众骂我懒惰无用,这激怒了我,我回顶了他,就离开了家。母亲急着追了出来,竭力劝我回去,父亲也赶来了,一边骂,一边命令我回去。我走到一个池塘边,恫吓他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跳下去。父亲有些怕了,但坚持要我磕头认错,我表示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跪下一条腿磕头。战争就这样结束了。”
与对父亲的态度相反,对母亲毛泽东则是一往情深。每当和别人说起母亲,他总是充满赞美之辞。
“我母亲为人慷慨厚道,总是愿意帮助别人,是个心地善良、品格高尚的女性。”
在给同学的信中,他还曾这样说:“世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而我母亲正是这后一种人。”
当然对大儿子,母亲也格外偏爱。每当父子俩发生矛盾,她总是站在儿子一边,极力维护儿子的尊严。尽管如此,她仍不希望毛泽东怨恨自己的父亲,私下里她总是劝完这个劝那个,竭尽全力弥合他们父子间的裂痕。对此,毛泽东曾回忆说:“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候雇工们也包括在内。可在反对党‘统一战线’内部,却存在意见分歧。我母亲主张间接打击政策,凡明显的情感流露,或者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她都批评,说这不是中国人的做法。”
正因有母亲的斡旋,父子俩的对立情绪,才开始有所缓和,而且在某些方面,毛泽东对父亲的坏脾气,也学会了忍耐和忍受。
“他的严酷不能说全没好处,它使我更勤快地干活,更仔细地记账,以免有把柄让他抓住。”
虽在原则问题上,毛泽东从未停止争斗,甚至以离家出走,要跳池塘相威胁,但总体上看,那时的他,还不想与父亲彻底闹僵。他所做的各种抗争,更多的成分,还是想从父亲那里,获得应有的权益和尊重。
最生动的例子,当他向斯诺讲完跳水塘的故事,曾不无得意地说:“我从这件事认识到,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力,父亲就软了下来,可如果我仍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厉害。”
虽然,从对父母的关系看,毛泽东属于典型的抗父爱母,可纵观毛泽东的性格,你却会发现,他反而受父亲的影响更多。比如,毛顺生的勤奋执着,刚毅果敢,坚强不屈,永不服输,理性务实,脚踏实地……甚至包括他的刚愎、独断、固执这些特点,都在儿子的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迹。
当然,与毛顺生的吝啬、冷漠、刻板、只知赚钱、缺乏情趣不同,毛泽东则情感丰富,富于想象,有很强的同情心。有时他还会很感性,常常睹物思情,多愁善感。而这些性格特征,又恰恰折射了母亲的影子。
一位专门研究毛泽东的学者曾指出:“读毛泽东的诗词,你会觉得他想象超强,思维跳跃,是一个浪漫的诗人。可你再研究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博弈,又发现他精于算计,非常谨慎,极为冷静,不报一丝侥幸,他又是一位超理性的政治家。令人惊奇的是,这反差极大的两面性格,却在毛泽东的身上,实现了完美的兼容。”
来源:中央文献出版社《解读青年毛泽东》(2018)
作者:张锦力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