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哪有什么日租界,都是日本人巧取豪夺
从小生活在虹口,见到过许多日本人当年生活留下的痕迹,所以对一些文章中关于虹口是上海日租界的说法从未怀疑过。后来查看了有关中国租界历史的资料,才知道中国历史上只在天津、汉口、苏州、杭州和重庆5个城市有过正式的日本租界,而上海从未有过日租界,所谓的上海日租界实际上只是人们对于虹口日本人聚居区和占领区的一种通常叫法。
据一些资料记载,十九世纪中期上海开埠以后,经济开始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上海便逐渐成为日本人向往的移居地。 早期来沪的日本人大多居住在虹口吴淞路、武昌路一带,以开钟表店、服装店、照相馆等小本生意或者经营妓院谋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纺织业开始大规模投资上海,在虹口、杨浦开设了很多纱厂、纺织厂,与生产经营相关的人员源源不断踏上上海这片土地。1923年上海到长崎的定期航线开通,“长崎丸”和“上海丸”两艘轮船往返于两地之间,更有利于两地的交往。因此日本侨民在沪人数持续增加,到1935年人数突破了2万,占上海外国侨民人数将近一半。他们除了主要聚居在在虹口吴淞路一带以外,还向越界筑路的北四川路北段、狄思威路(溧阳路)等处快速扩张。随着侨民的增多,这些区域内建起了不少为日本侨民服务的住宅、学校、医院、菜场、剧场、寺院等设施,使当年的虹口处处呈现浓浓的东洋风貌,有了“小东京”的称谓。在1932年的日本旅游地图上吴淞路一带被标为“日本人商店街”,山阴路溧阳路区域被标为“日本人住宅地带”。
与此同时,日本驻上海的领事馆也在虹口这一带几易驻地,逐步扩大。1873年日本驻上海领事馆将位于虹口闵行路3号的原日本公馆改为领馆驻地,取代了1871年建在扬子江路的领事馆。1911年又与俄罗斯、美国领馆扎堆,在黄浦路106号新建两幢红楼作为日本领事馆的新址,占地面积达到3670平方米,此馆在“八一三”以后成为日本控制上海占领区的最高行政机构。淞沪抗战期间虹口是中日两国军队交战的重要战场之一,日军以此地为基地向中国军队进攻,大批建筑被摧毁,大量中国难民逃入租界。1945年日本投降,为集中遣返日本侨民,国民政府在虹口建立日本侨民集中区(为体现“以德报怨”,展现中国人的宽容,不称“集中营”),对他们的生活做了妥善安排,逐渐遣返了所有的日本侨民。
早在1848年经上海地方官允许在虹口开辟的是美国租界。日本人是怎么会在这里形成气候并以“日租界”自居的呢?这里除了侨民规模以外,更重要的是与日本通过各种手段,从英美手中逐步将这一地区管理权全部抢夺到手,并且在此横行霸道,坐实了黑老大的地位有关。1853年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后,中国政府无暇顾及租界管理,上海租界内便开始建立由外国人为主的管理机构,乘机夺取了中国当局在租界的管理权。1863年英国和美国在上海的租界正式合并为英美公共租界,租界内的管理事务均由公共租界的工部局掌管。公共租界当时被划分为北、东、中、西四个区域,中区和西区在苏州河以南,北区和东区在苏州河以北。日本侨民人数在北区和东区占有绝对的优势。1898年英美公共租界又改称“上海国际公共租界”,于是日本要求参与租界管理的呼声更加高涨。1915年以后,工部局董事会中已为日籍董事留有了席位。1916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巡捕房专门设立日捕股,由 30名日本巡捕接管了虹口地区所有的的公共治安事务。在中国国内多次战乱中,日本均借口保障日侨利益,在虹口组织所谓的自卫组织,派驻海军陆战队,建立军事机构,将虹口划入日军的防区。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公共租界工部局决定将在虹口越界筑路的地段交还中国,这个决定遭到实际占领该区域的日本军队的拒绝, 虹口越界筑路地段落入日军之手。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役爆发,中国军队经过激烈战斗后撤出战区。公共租界工部局被迫承认日本对公共租界北区和东区拥有全部的管理权。日本人从此仗着军事优势,趾高气昂,将这一区域完全占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样,虹口地区通常便被称为“上海日租界”了。
日本对于在上海设立由其专管的租界一直是梦寐以求的,并为此进行过许多的努力,与清政府及上海道台进行过多次交涉,最后还是未能如愿(交涉的部分材料目前仍保留在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所档案馆),然而交涉得不到的却在日军的炮火下实现了。今天这个所谓的“上海日租界”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世人所瞩目。这几年多次陪一些日本朋友到虹口走走,感受一下这里至今尚存的一些日式生活气息和战争遗留的痕迹。他们除了对当年日军的横行感到震惊以外,更觉得有必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为中日永久的友好作点贡献。
作者:苏秉公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邢晓芳
来源:《故境纵横》,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