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只雌斑鳖:传宗接代太难了,对不起,我走了
上个月,中国唯一的雌性斑鳖在苏州动物园死去。
这只斑鳖姑娘,已经活了90多年。
当天,她刚进行完准备良久的人工授精手术。
从麻醉中苏醒后不久,她就毫无征兆地昏了过去。
无论科学家们用何种方法抢救,这只雌性斑鳖还是死掉了。
它的死去,标志着斑鳖这个物种即将遭遇灭顶之灾。
目前全球仅存的斑鳖只剩下3只,是全世界最孤独的动物。
这当中,苏州动物园还有一只雄性斑鳖;剩下两只在越南,性别不详。
从确认斑鳖身份的那天起,它就在争议中走向了濒危。
那么,斑鳖是如何陷入生存窘境的?为什么哺乳动物都能克隆了,斑鳖连人工受孕都行不通?
相信大家对《西游记》结尾那只巨大的癞头鼋印象深刻。
是它,在最后驮着唐僧师徒四人跨过通天河去西天取经。
但其实这只巨兽,现实中的原型应是斑鳖。
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斑鳖都被误认为“癞头鼋”,是“鼋”的一种。
要是仔细一对比,就会发现“癞头鼋”和“鼋”大相径庭。
通常而言,鼋再怎么猛长也很难超过100公斤。
可癞头鼋就不一样,随便一长就至少得有100公斤以上。
而鼋浑身上下都是柔软的皮肤,没有龟类那样的角质盾片。
反观癞头鼋的背上就有长0.8-1.5米的龟甲。
此外,癞头鼋的头部两侧有明显的斑纹,腹部比鼋少两块胼胝体。
就算两者的区别如此明显,人们还是错误地将两者混淆了。
▲鼋(yuán)
直到1873年,一位英国学者才意识到“癞头鼋”有可能是独特的物种。
他首次将其描述并命名为“斯氏鳖(Osariaswinhoei)”。
可在此后100多年来,都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发现。
等到1993 年,我国生物学家赵肯堂的出现才扭转了这一局势。
经过大量研究后,他正式将“癞头鼋”列为独立的物种,学名为斑鳖。
▲赵肯堂教授(左一)与同事在西园寺斑鳖铜像旁合影
从那时起,这种在地球上生活了数亿年的生物才被学术界厘清身份。
2002 年,斑鳖正式被确认为有效的新物种。
由于长期未被正确认识,关于斑鳖种群变化的信息少得可怜。
能明确的是,它曾广泛栖息于我国黄河、长江、太湖、钱塘江、红河、马江流域等地。
据史料显示,台湾澎湖水道仅记录于1万年前,黄河种群在20世纪中灭绝。
太湖流域目前已野生灭绝,其余地区是否有分布尚不知晓。
更残酷的是,人类才刚弄清楚它的身份,这一物种就开始濒临灭绝了。
因为斑鳖一直被认为是其他物种,没能引起人类足够的重视,导致悲剧不断发生。
2005年10月,北京动物园的雌性斑鳖离世,距离它从“鼋”正名为“斑鳖”仅一年。
2006年12月16日,上海动物园两栖爬行馆内一头斑鳖也孤寂地死去,距离为它“验明正身”还不到3个月。
如此一来,我国只剩下雄性和雌性斑鳖各一头,分别位于苏州动物园和长沙动物园。
如今斑鳖是世界上最濒危的大型鳖科动物,视为“水中大熊猫”。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斑鳖个体如此稀少的呢?
经过多年研究,科学家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这跟斑鳖这个物种本身生存特质有关。
与普通龟鳖不太一样,斑鳖拥有很强的领域行为。
我们知道要是一个种群的领域行为。是有利于动物的摄食、繁殖和抚育后代。
可斑鳖特殊的地方就在于,它是属于一个个体的类型。
简单地比喻,就是一只斑鳖就得霸占一大块地方。
一旦其他斑鳖入侵领地,就会展开种群间的斗争。
伴随着生存空间的减小,斑鳖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压力。
其实,生活中的斑鳖主要以新鲜鱼肉、各种虾类等为食。
由于要维持巨大的体型,它不是在吃就是在准备吃的路上。
因而,它需要在太湖、元江这样巨大的淡水水体作为狩猎和繁殖场的栖息地。
可随着经济的发展,被污染的太湖,已经不适合斑鳖生存。
尤其是富营养化导致严重的蓝藻水问题,成了威胁斑鳖生存的背后黑手。
要知道,蓝藻水华中高浓度的毒素会造成鱼卵变异,使得鱼类生长异常。
这对斑鳖的主要食物鱼类大量死亡,从而间接影响了斑鳖的生存。因此,从1972年以来,太湖就在再也没有发现斑鳖了。
按照斑鳖的生存需求,目前中国唯一可能存在野生斑鳖的河流是红河。
虽说红河还保持原生态状态,但由于马堵山水坝的修建,阻断了斑鳖的洄游路线。
更何况野外探寻也相当困难,所以尚未发现新的斑鳖。
据已有资料显示,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我国还存在数十只的斑鳖。
按照龟鳖类生物动不动能活上百年的特性,总不至于一下子就灭绝了吧。
这就得归功了中国人对野生龟鳖类动物的迷信了。
其实别说是斑鳖了,就连很多普通的乌龟数量也濒临灭绝。
因为,民间盛传龟鳖是营养滋补和防治疾病的极好食品。
利益驱使下,一些人大肆渲染龟鳖的食用、强身和医疗价值,并对野生龟鳖进行过度捕食。
尽管龟是现有生物种中生存力最顽强、寿命最长的动物之一。
但残酷的现实是,中国野生龟鳖整体正走向濒危,足见吃货的力量有多大。
目前在中国野外,云南闭壳龟、金头闭壳龟、黑颈乌龟几近灭绝;
鼋四爪陆龟、潘氏闭壳龟、百色闭壳龟、山瑞鳖、凹甲陆龟等都处于濒危或者极度濒危的状态。
最为讽刺的是,人们为了追求健康长寿而不断捕食野生龟鳖,效果却适得其反。
许多科学证据证明,吃野外龟鳖类动物不但无益,反而极有可能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原因在于,龟鳖的长寿可能导致它们的体内沉积了过量的重金属。
此外,它们的体内可能还含有如杀虫剂这样未分解的有毒化学品等。
而这些有害的物质都很可能对食用者造成不可预知的伤害。
所以,要是真想尝试龟鳖类动物的美味,还是直接食用人工养殖的健康。
再说回斑鳖,有人会想,有谁会敢动到上百斤的巨兽的主意呀?它灭绝的锅可不能硬让人类背呀?
▲黑颈乌龟
这事还真不是主观上就能判断的。
因为从体态上来看,幼体斑鳖和中华鳖、山瑞鳖等长得非常相近。
再加上它长期被误认身份,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所以,斑鳖也不排除被人类食用的可能。
但不管怎样,科学家的首要任务便是想办法为斑鳖延续香火。
这一重任便在了中国雌雄两只巨型斑鳖身上。
于是,2008年5月原本位于长沙动物园的这只斑鳖姑娘“远嫁”到了苏州动物园。
在科学家的努力下,这两只斑鳖相处一周后,就进行了鳖生中的首次交配。
更令人激动的是,斑鳖姑娘仅1个月内就下100多枚蛋。
可失望随即而来,这么多都是没有受精成功的卵,更别提孵出幼仔。
究其原因,科学家认为可能是两只斑鳖相处的时间太短,没能成功交配。另有观点认为,两只斑鳖交配是交配成功了,但暂时还没有形成受精卵。
原来身为卵生动物的龟鳖类动物,在繁殖上有一个很大特点:
即是雄性动物的精子进入雌性体内,有可能存活5到8年。
这是不是意味着斑鳖姑娘在未来5到8年都有可能下出能孵崽的蛋呢?
鉴于斑鳖的保护没有历史能借鉴,科学家也不敢轻举妄动。
他们只能一边等待受精卵,一边试着让斑鳖夫妇再进行交配。
可眼瞅着六年过去了,斑鳖姑娘的卵始终都没能受精。
这让国内外的科学家都焦头烂额,迫切想要找寻原因。
最终,他们怀疑这极有可能是跟雄性斑鳖的精子质量低下有关。
毕竟这只雄性斑鳖的年龄可能已经有100多岁了。
当然也不能排除有姿势不恰当,以及斑鳖姑娘水土不服、压力过大等原因。
不过,斑鳖姑娘倒也尽职尽力,这些年平均每年的产卵总量在100-200枚之间。
实在没法子了,科学决定为斑鳖夫妻进行人工授精繁殖。
自2015 年开始、科学家们会分别选在春、秋季进行人工采精和受精试验。
可前后共进行了四次,每一次的人工授精都以失败告终了。
还好他们采集了斑鳖血液、皮肤和口腔黏液样品分析,发现它们均处于健康状态。
2019年4月12日,国际专家组成的团队对斑鳖夫妇进行了第五次采精和人工授精工作。
在手术之前,专家团队对两只斑鳖进行了理化指标和超声波健康检查。
结果同样显示它们的健康状况良好。
与过去人工授精实验相似,人工授精过程顺利,没有出现复杂情况。
可令人悲痛的是,斑鳖姑娘突然昏迷过去,并且不幸死亡。
专家团队采集了卵巢组织并保存到液氮中,以备未来使用。
动物园表示,课题组已经组建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尸检团队,以查明死因。
对此有人发问,哺乳动物都能克隆,斑鳖却逃不过人工授精这一劫?
这可能与人类长期忽视关注和保护爬行动物有关。
兴许是颜值低、长得丑等原因,它们可能被人嫌弃到“没被打死就算幸运了”。
除了本土物种存在的价值之外,它们还有很多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关注。
爬行动物在害虫防治、捕食者食物来源以及生物多样性调节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同时,它们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宝库,对现代医学、仿生学和生物学等起到启发作用。
遗憾的是,尚未被人认识就已经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就更多了。
与斑鳖类似,这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再来恢复同样艰难。
我们不得不承认,能源使用,环境污染、人口因素等因素威胁到了地球生物的多样性。
越来越多的动植物物种正在或者已经灭绝。
只不过,斑鳖在中国人眼中是健康和长寿的象征。
如果它真的灭绝了,是不是更增添了一番讽刺意味呢?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来源:综合自SME情报员、野生动物、澎湃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