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史前海洋生物竟和40种动物个体一起藏在这块6克的缅甸琥珀里!
近日,由中国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团队发现了一枚罕见的琥珀,其中包裹了一只史前海洋动物“菊石”。这是古生物学家首次在琥珀中发现这种已灭绝的“乌贼近亲”,为人类更好地了解琥珀形成以及过去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宝贵证据。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机构研究人员13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杂志上发表报告说,这枚形成于白垩纪中期的缅甸琥珀重约6克,长33毫米、宽9.5毫米、高29毫米,包裹了至少40个动物个体。除菊石外,还有4个螺类、4个等足类、23个螨虫、1个蜘蛛、1个马陆和至少12个昆虫成虫标本(蟑螂、甲虫、蠓和蜂)。研究团队囊括了菊石、腹足类、等足类、蛛形纲和昆虫化石的分类学者,历时两年对这些化石进行了详细的鉴定工作。研究发现菊石、螺类和1个等足类属于海相生物,其他节肢动物皆属于陆栖类群。
琥珀是植物树脂经长期地质作用形成的化石,常含有保存很好的陆生生物,但很少保存水生生物,海洋生物尤其罕见。
研究人员利用X射线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对琥珀中菊石展开分析,获得缝合线可见的高分辨率三维图像,缝合线是辨别菊石的重要特征。
研究显示,琥珀中菊石的软体已丢失,且壳体有破损,内部充填有细砂粒,这表明菊石在被包裹前已经死亡,其外壳可能被海浪冲到岸边,后被一团树脂包裹。研究人员由此推测,这枚琥珀可能来自一片靠近海岸的森林。
虽然琥珀年龄尚存争议,但菊石的存在表明,这枚琥珀可能已经存在大约1亿年。
据介绍,菊石是一类生存于泥盆纪至白垩纪的头足类动物,与现在的鹦鹉螺、乌贼等是近亲,在白垩纪末大灭绝时从地球上消失。研究团队利用高分辨率显微断层扫描技术(显微CT)对该枚琥珀中的菊石进行分析,获得了包含缝合线结构的高精度三维重建图像。形态分析表明该菊石是一个幼体标本,属于Puzosia亚属。该菊石类群的分布时限为白垩纪晚阿尔必期到塞诺曼期(约105至93百万年前),进一步支持了先前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结果。琥珀中保存的四个螺类,有两个保存较好,属于马提尔特螺属(Mathilda),该类群广泛分布于特提斯洋地区(主要是北美和欧洲)。
来源:综合新华社、南报网
图片:南报网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