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腻、血红等“大神”的网络小说何以风靡?这套书找准了审美“穴位”
【导读】今年5月10日至15日,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周在浙江杭州滨江白马湖畔举行,来自全国的网络作家、评论家,文学网站、出版机构和影视、动漫、游戏企业等各界代表,以守正道、创新局、出精品为主题,共话网络文学发展大计。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关于网络文学作品缺乏有效文学批评的声音,一直存在。与网文创作数量、受众面、影响力的迅速扩容相比,严肃的文学批评却显得相对滞后。只有弥补上这一“落差”,真正找准网络文学的审美“穴位”,学界的主流评论才能真正体现出批评的价值,才能有助于反哺文学创作,推动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网络文学周期间,《网络文学名家名作导读》新书第一辑5部首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引发广泛关注。评论家肖惊鸿、夏烈、庄庸、西篱、乌兰其木格,分别聚焦辰东与《遮天》 、我吃西红柿与《吞噬星空》、猫腻与《将夜》、 血红与《巫神纪》、骷髅精灵与《星战风暴》,展开具体的文本细读,并将作家的成长经历置于创作语境中,这在以往是少见的。浙江省网络作协主席曹启文评价,这套丛书披沙简金,首次集大成地总结了中国网络文学重要作家的重要作品,首次详尽解读了网络文学发展历程中的精品力作,提炼、提升、提纯网络文学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为中国当代文学增加了网络文学重要作家作品指南,勾勒出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轨迹。
说起猫腻、血红、辰东、我吃西红柿、骷髅精灵等业内知名的网络文学“大神”,他们的代表作已成中国网文版图中尤其亮眼的光束。他们的作品究竟为何吸引粉丝“追更”?这些网络小说背后又彰显了怎样的创作脉络,对未来的网文创作有哪些启示?
比如,在谈论作家血红的“打怪升级”之路时,评论家西篱的形容相当生动,具有画面感。谈及初识血红——“他细皮嫩肉(白皙得让人吃惊)、身材丰满(简直就是虚胖嘛)、目光短浅(手持个什么电子阅读器,视线从不离开阅读器半米,吃饭时也是凭感觉下筷子,就是前面说过的盲动)、聊天像配音(大家如果聊到他有话要说的题目,他才开声,但不会抬头,只是快速地咕哝几句)……我只能说,这是个被网络文学耗尽了时间和精力却依然处于着魔状态的家伙。写作才是吸血鬼,所以他如此苍白……”
而具体到作品,也相当切中关键——“血红的《巫神纪》对我的吸引,也有相似的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东方中国的远古神话的魅力,二是人类对神秘力量的渴望,三是认知不断发展、世界观不断成熟的现代人对人类祖先创世的敬畏。”并指出:《巫神纪》虽然有“修真”的整套完整体系,有修炼等级和各种法宝,但是“修真小说”并不能完全概括这部小说。这个定位会把这部作品说“小”了。
作家们也很感动,“以前文学界几乎很少为网络作家开研讨会,或是发表专业具体的评论,最近几年,网文评论逐渐兴起,多地专门成立了网络作家协会,并创办网文评论期待,网文作家与评论家有了更多对话的空间。”上海市网络作协协会会长血红说,这套书从专业的角度剖析作家作品,“呼应我们写作时的所思所想,让我回忆起创作这本小说时的各种细节,也会促使我认真思考存在的不足,仔细梳理创作脉络,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与这个伟大的时代一道,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变化,其中一个标志性的现象,就是网络文学的兴起。”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李敬泽在丛书序言中指出,网络文学是新生事物,也是一片充满活力的文化热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生机勃勃的组成部分。丛书将有助于探索网络文学艺术规律,凸显网络文学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推动网络文学的主流化、精品化;它也是精确的导航,比较清晰地认识网络文学的重要作家和重要作品,比较准确地把握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发展前景。
网络文学的经典化,正在路上。但这离不开对作品的贴肤的阐述。
比如,庄庸评论猫腻《将夜》构建的世界观时写到——“这就是《将夜》中的飞蚁世界观:就是要把贼老天盖在头顶的那个锅盖掀翻,或者,把那一个泡、那一层膜捅破,呼吸到那个天外天、界外界、昊天世界之外更为广阔的未知世界的新鲜空气。夫子这只有史以来最大的飞蚁,就曾经一飞几十年,自由穿梭于时空之间,其实,不过就是为了呼吸一口新鲜空气而已。……猫腻从《将夜》创作的一开始,就在作者公告里,把这种最大公约数的奋斗概括为:千万年来,拥有吃肉的自由和自由吃肉的能力,就是我们这些万物之灵奋斗的目标。这个奋斗目标,从一开始跟宁缺毫无关系,到最后成为他必须扛的最重要的责任。也正是以它为桥梁,它才真正从修行强者认识世界的世界观,变成了普通民众改变世界的实践行动。”
“这套书是一种昭示,寓意了丛书与新中国、与改革开放的关联;更是一种标尺,网络文学要与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度、伟大的时代相称。”在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崎嵘看来,遴选与导读,是一种诠释与鉴赏,更是一种导向与推介。他希望这套丛书能走进网络世界,实现网来网去,得到网络作家的认可、网民读者的欢迎、文学网站的关注。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副院长、主编肖惊鸿介绍,这套丛书将陆续出到50至100本,力图对网络文学重要作家和重要作品做全景式扫描,推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构建,推动网络文学经典化进程,为网络文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留下宝贵的研究蓝本。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宣晶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