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当家戏”是振兴戏曲第一要务

2015-09-08信息快讯网

陆军

核心观点

一个戏曲院团要发展,关键是剧目建设。我认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戏曲院团应该具备三种剧目:一是要有“看家戏”,即传统骨子戏。它是剧种的精神血脉,是传统,是家底,是遗产。二是要有“当家戏”,就是在每个历史阶段,都要有符合那个时代观众审美趣味的剧目。三是要有“发家戏”,就是改变剧种等级的,也就是推动剧团发展、剧种发展的精品力作

一个戏曲院团要发展,关键是剧目建设。我认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戏曲院团应该具备三种剧目:一是要有“看家戏”,即传统骨子戏。它是剧种的精神血脉,是传统,是家底,是遗产。二是要有“当家戏”,就是在每个历史阶段,都要有符合那个时代观众审美趣味的剧目。三是要有“发家戏”,就是改变剧种等级的,也就是推动剧团发展、剧种发展的精品力作。以淮剧为例,“看家戏”有很多,比如“九莲十三英七十二记”就是难得的丰厚家底;“发家戏”也有,比如《吴汉三杀》《母与子》,特别是《金龙与蜉蝣》,当年问世时令其他剧种刮目相看;再看看“当家戏”,就比较局促了。其实,其他戏曲院团的情况也一样。所以,上海戏剧事业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建设“当家戏”。

修炼三种“力”:定力、眼力、慧力

建设“当家戏”,我看至少要修炼三种“力”:

第一是定力,即艺术上要有自己的主见,不为各种诱惑所左右。戏剧生产从本质上说是很个性化的手工活,相当于小作坊。而现在一些戏曲院团却成了如同当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农村“下伸店”,甚至是某种指定产品的直销店。“下伸店”的经营方式,仅仅是靠批发赚一点差价来维持生计。而小作坊有自己独特的配方,盯住目标,很有定力,兢兢业业做一件事情,打造自己的品牌,日积月累,就赢得了市场。小作坊还有一个特点是不可替代性:积累越多价值越大。所以,我认为,一定要有小作坊意识。

此外,不客气地说,我们的政策导向、奖项导向、市场导向、教育导向都不是太“给力”,有的还有各种硬伤。面对这样的戏剧生态,戏曲院团的掌门人了解自己剧种的气质,扬长避短,保持思想和艺术的定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第二是眼力。选择什么样的剧本搬上舞台是影响戏曲院团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一个戏曲院团10年之内没有一部像样的戏,第11年立志要推出一部好戏,实际上它的艺术准备还只能与10年前的创作状态相衔接,艺术准备、人才准备、从业者的观念、技能准备乃至这个剧种的生态准备,还是10年前的水平,这个空白与遗憾是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弥补的。所以,戏曲院团领导的眼力对剧团建设来说可是生死攸关。如果没有新的戏剧观,没有良好的艺术判断能力,其决策与评判的失误,往往伤害的不仅仅一个剧本、一个剧团,一个剧种,有时候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到整个戏剧事业发展的走向。

建议上海的每个戏曲院团将近10年来上演的剧目列一个清单,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在保留与发展本剧种气质方面有哪些斩获,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哪些有价值的探索,在培养观众方面有哪些经验与教训,有没有长期以经营“下伸店”的思路经营剧团等等,相信是不无益处的。

第三要有慧力。我不用魄力,是因为说魄力容易让人想到“大制作”,而“大制作”是戏剧人对自己的艺术能力不自信的表现,不值得提倡。上海的京、昆、越、沪、淮,包括滑稽戏,都是可塑性很强、艺术表现手段很丰富的剧种。仍以淮剧为例,它既能烹制出《金龙与蜉蝣》这样有探索气概、有人文意义的“帝王宴”,同时更能煎炒出民间意识强、直指观众心灵的充满烟火味的“农家菜”。作为戏曲院团的掌门人,理应倍加珍惜这些优厚的家产,要善于利用自己的长处,组织力量,创造机制,着力捕捉新的创作题材、新的艺术人才,还要着力捕捉淮剧观众新的审美心理需求。这就需要智慧、谋略,需要运筹帷幄。

借观众之力、文学之力、新人之力

客观地说,戏曲在江湖,地盘不大,关注人也不是太多。因此,振兴戏剧,战略上要举重若轻,战术上则要举轻若重。我在这里就只提一点建议,一句话,两个字:借力。

一借观众之力。戏曲题材要关注老百姓所思所盼所忧所虑所欲所求,要有烟火味。只有直抵普通人心灵的题材,只有安于浅近,才能稳住老观众,赢得新观众。而普通老百姓感兴趣的,他们所牵挂的内容,只要做好了,我相信,不仅戏曲观众喜欢,其他观众也会来捧场的。

二借文学之力。我有一个比较粗暴的判断:就观念而言,特别是“人学观”而言,中国戏剧落后外国戏剧至少20年,而中国戏剧又落后中国文学至少10年。所以,尤其要提倡借助文学之力。文学的资源有两种,一种是古典的,比如“三言两拍”等;一种是现代的,比如优秀的现当代小说等。改编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当我们一时还不具备以自己的原创力去完成一部优秀剧目的时候,说不定借助文学的力量就可以做出来。

三借新人之力。当很多剧作家成为真正的名家大腕以后,其创作状态很可能已开始走下坡路。所以不要盲目崇拜名家,要把热情的目光更多地移向新人。把年轻人的创作潜能盘活了,就拥有了剧目建设的主动权,更乐观地说,就拥有了未来。在这一点上,常见的问题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这需要决策者的眼光、境界与胸怀。

总之,做好了“借观众之力”、“借文学之力”、“借新人之力”这三篇文章,我相信,“当家戏”会有的,“发家戏”也会有的。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