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有人叫嚣“人民币进不了上海”,这座城市用行动让他们闭嘴
70年前的上海证券大楼
1949年6月10日,上海市军管会和人民政府查封银元投机的大本营——上海证券交易所大楼,打击金融投机行为。旧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国内外投机资本的聚集地。国民党统治时期长期的恶性通货膨胀,造成市面上投机成风。
上海解放后,一些留在上海的不法资本家和投机势力利用新生政权面临的种种困难,通过贩卖“黄”(黄金)、“绿”(美钞)、“白”(银元)扰乱金融市场。
坐落在汉口路422号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大楼,虽然证券交易已停止多时,但因有便捷的交易设备,此时成为上海银元投机交易的中心。每天有数千人在交易所内公开进行银元投机,街头巷尾也随处可见银元小贩的叫卖声。
在上海解放后短短13天中,银元上涨了2倍,带动市场物价扶摇直上,还严重妨碍人民币进入上海市场。一些普通百姓对人民币能否在市场上立足心存疑虑,工资一发下来就赶紧去买米、煤、布等日常生活必需品,或调换成银元。
当时上海著名的四大百货公司销售的商品也是用银元标价,不收人民币,以至于人民币早晨从人民银行发出,当天晚上就如数回到了人民银行。一些人甚至公开叫嚣:“解放军可以打进上海,人民币则进不了上海。”
面对日益猖獗的投机活动,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上海市委、市军管会、市人民政府经报请中央批准后,决定查封上海证券交易所大楼。1949年6月10日上午8时许,市公安局200余名公安干部进入证券交易所大楼,外围由人民解放军警卫旅负责包围。1.2万名工人、学生则在外围封堵交通,向市民做宣传解释工作。10时整,证券交易所大楼内的投机活动进入高潮,公安人员一起亮出身份,当场将238名重要投机分子逮捕,一举查封了大楼。
这次行动共抄没黄金(含金饰)3642两,银元3.97多万枚,美元6.27多万元,人民币1545多万元,呢绒、布匹、颜料、肥皂等各类囤积的商品折价人民币3553多万元,还收缴美式手枪2支。“银元之战”大获全胜,沉重打击了上海的金融投机活动,也使人民币在上海站稳了脚跟。
1951年7月,各地棉花运抵上海支援纺织厂生产
打击金融投机的“战火”刚刚平息,一些投机商人又将目标瞄准了与人民生活和生产恢复休戚相关的“两白一黑”(大米、纱布和煤炭)。他们狂妄地宣称,掌握了“两白一黑”,就能置新生的人民政权于死地。而上海解放初期,粮食、棉布、煤炭等重要物资供应十分紧张。据统计,当时上海的大米存量仅够全市半个月消费,存棉只够纱厂开工1 个月,煤炭只够烧7天。再加上1949年全国农村普遍遭灾和上海海口受到美蒋武装封锁,素有囤积居奇、投机倒把“经验”的上海投机商,趁机掀起了以粮食、纱布和煤炭为主的三次大的物价上涨风。
从1949年10月上旬到11月下旬,棉纱价格上涨了3.8倍,棉布价格上涨了3.5倍。物价的迅猛上涨扰乱了上海正常的经济秩序,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活,并迅速波及全国。
上海是全国经济的风向标,稳上海就是稳全国。为此,在中央的领导下,在中财委主任陈云的直接指挥下,从各地调拨了大批纱布、粮食、煤炭等必需物资集中到上海,低价在市场上连续多天进行抛售。这一招使那些投机商人失去还手之力,不得不以惨败告终。通过经济手段成功平抑了物价,向国内外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管理经济的能力。
一位工商界人士表示:“6月银元风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此次仅用经济力量就能稳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料不到的。”
经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等一系列经济战役,人民政府掌握了市场的领导权,使延续多年不断上涨的物价稳定下来,创造了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毛泽东高度评价这一胜利,说:平抑物价、统一财经,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上海相册:70年70个瞬间》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
黄金平 张励 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原题《打击金融投机的“银元之战”》,摘自《上海相册》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李婷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出版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