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义者比正义者获利多?赵敦华:《理想国》给答案
近古稀年的赵敦华教授著有《卡尔·波普》《基督教哲学1500年》《西方哲学简史》等著作,在北大执教30余年
当拥有一枚可以隐身的戒指,你会选择做正义的事还是不正义的事?当可以像无所不能的神一般无拘无束地行动,正义者还能抵制诱惑坚持做正义之事吗?这是被誉为“乌托邦起源,西方哲学滥觞”的《理想国》中著名的思想实验——吕底亚牧羊人的戒指。正义者是否比不正义者生活过得更好更快乐,这不仅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更涉及到每个人一生的道路选择。
近日(5月13日)下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赵敦华做客华东师大,赵敦华曾创下用短短六年时间攻下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纪录,他的导师、鲁汶大学副校长海尔曼·狄丹评价他是英语哲学课程自1970年建立以来最聪明、最杰出的学生,也是最有前途的哲学博士之一,“注定会在东西方哲学交流和讨论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讲座中,赵敦华从1965年16岁时最早接触到的哲学启蒙读物——柏拉图经典著作《理想国》谈起,重构文本结构、解读人物形象,与主持人华东师大哲学系系主任、教授陈立新一起探讨“我们应该如何生活”这个永恒的哲学问题,触及了当下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正义者如何看待幸福等现实问题的源头。
“柏拉图全部的对话都是对《理想国》的注脚”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方法和对于正义的讨论。它是西方第一部政治主题著作,后人还给它加了个副标题“论正义”。怀特海说“整个西方哲学史就是对柏拉图对话录的注脚”,套用此话,赵敦华认为也可以说“柏拉图全部的对话都是对《理想国》的注脚”,柏拉图所有的思想都可以在《理想国》中找到对应的地方。“正义”一词在柏拉图看来是一种关乎道德、法律、灵魂的全德,灵魂的正义就是善,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文中柏拉图借先师苏格拉底之口和人讨论正义的本质,分析个体正义与城邦正义之间的互通性。
赵敦华按照“正义”的主题,将《理想国》的文本结构可以重新划分为,导论:为什么要过道德生活;前书:国家幸福和正义灵魂的类比论证;中书:正义本身和善本身的理性论证;后书:正义的人幸福和不正义的人痛苦的论证。《理想国》正义论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结论,而在于论证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柏拉图所有的思想都可以在《理想国》中找到对应的地方
无人甘愿行正义之事?对不正义者的反驳困难重重
《理想国》中说“现在对讨论的结果我还一无所获。因为我既然不知道什么是正义,也就无法知道正义是不是一种德性,也就无法知道正义者是痛苦还是快乐。”对于什么是正义及正义的好处,赵敦华举例了《理想国》中三类典型的回答。年迈的富商克法洛斯认为正义就是实话实说和欠债还钱,这样就既不会欠人的债也不会欠神的债,在年老之时一个心怀坦荡的人就能借此安慰自己的晚年而不会对死后的惩罚充满恐惧。文中苏格拉底举例提出反驳,假如你的朋友在头脑清醒时将武器交给你,而发狂后,人们认为就不应该将武器还给他。所以对正义的定义不能单单按一般的道德规范套用,赵敦华将克法洛斯和其子波勒马霍斯对正义的定义归纳为“道德教条主义的回答”,他们作为守规矩的商人对权威的话深信不移,而对正义的本质却并未真正思考,这并不是一种经过反思的生活。
意大利画家拉斐尔所创作的油画《雅典学院》,该画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院为题,展现当时学者讨论、追求真理的情形
在苏格拉底和波勒马霍斯争论之后,色拉叙马霍斯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正义是强者的利益”。谁的力量强大,谁就可以统治城邦,普通百姓控制下的政府制定的是民主法律,僭主控制下的城邦制定僭主法律,正义只是代表了当权政府的利益。然而苏格拉底找出了色拉叙马霍斯的逻辑漏洞,统治者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下发一项损害自己而给被统治者带来利益的指令。赵敦华强调这是一种野蛮的利己主义,赤裸裸地为强者争取话语权,回答本身也暴露了非道德的本质,是一种“极端的非道德主义回答”。并且在这种定义中,又需对强者与统治者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因而是不完整的定义。色拉叙马霍斯进一步提出正义之人和不正义之人在一起时,往往老实的正义之人反而比狡猾的不正义之人获利更少,这也是道德伦理中非常重要的话题之一,“德与福如何一致”。
正义者“无能为恶”?不,正义者是选择“不为恶”
格劳孔认为色拉叙马霍斯过易放弃了自己的观点,格劳孔补充说明说“每一个将正义付诸实践的人都是迫于无奈,其实心中并不原意,他们这样做并非因为正义是善良的”,如之前所提及的吕底亚牧羊人的戒指思想实验,格劳孔认为“那些做正义事情的人只是因为缺乏做坏事的本事”。倘若不正义之人有高超的做坏事而不被发现的本事,因而能过上快乐享受的生活。而那些为善的信仰而付出生命的真正正义之人,却可能不能落得个正义的名声或过上好的生活,对比之下,何种生活值得过?赵敦华归纳格劳孔及其兄弟阿得曼托斯后面与苏格拉底的争辩,显现出其实他们是“流俗的非道德主义的回答”,表现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特色。他们追逐的是社会习俗积累下形成的一般流行的价值观,追逐的并不是正义本身,而其实是正义带来的好处。
有一位听众八年前通过赵敦华所著《西方哲学简史》而入哲学之门,八年后再前来聆听讲座
伦理学对于正义问题的回答有三条路径,它们分别是义务论、功利论和幸福论,赵敦华举例的三类回答展现了前两种路径,而柏拉图选择了最后一种幸福论,正义的本质在于灵魂内在的善,这种善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因为正义的本身就是善,善在灵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善的定义,不光属于哲学、理性的论证,而且包含了道德心理学与道德社会学的论证。伊壁鸠鲁提出“幸福就是肉体无痛苦,灵魂无纷扰”;对于幸福、良好生活的定义,孔子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学者陈嘉映在其书《何为良好生活》中也说到“行之于途而应于心”,这些都是对什么生活值得过的回答。
“灵魂马车”喻中,谁是真正的驾驶者?
在《理想国》前书部分苏格拉底用“大字”与“小字”的比喻进行类比论证,
以大见小,从正义城邦推导公民德性,由外见内,从个人德性推导个人灵魂。柏拉图提出“灵魂马车”的比喻,灵魂由欲望、激情、理智三部分组成,人被比作双驾战车,御车者便是理智。而驾车的两匹马,一匹代表激情,颇为驯服,而另一匹则代表欲望,它桀骜不驯,总力图将战车带入歧途。而理智则竭其所能,驾驭这两匹马。欲望是“灵魂的最大部分”,可以满足人的自然需要;激情辅助理智公正对待自己和他人;理智则指挥激情,监管欲望。要达到灵魂的整体和谐状态,必须节制,使欲望和激情服从理智领导。赵敦华总结正义在《理想国》中就是灵魂各部分做自己的事,成为有节制的和谐的整体;反之,不正义就是灵魂的三部分之间互相内战,欲望与激情反叛,干涉和篡夺理智领导,从而反对灵魂整体。
后世对柏拉图的一点批判也在于柏拉图在讨论灵魂正义即个人正义问题时,又突然谈起灵魂与城邦的关系,这是否是一个“插曲”?赵敦华设问。“我们原来是为了追究什么是正义和非正义,而走到这里来。为了找到一个范型,我们探寻正义本身是什么,以及一个人如果变成完全正义的人,他如同什么,会是什么样的人。对不正义和最不正义的人,也需要探讨同样的问题。除非证明他们能够生成变化,我们就不能发现这些事情”。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进一步提出正义与形相的问题,在一个生成变化的过程中,知道正义本身范式,如同“神一般的人”就是“哲学家王”,赵敦华指出普通的城邦存在堕落腐败的可能性,但柏拉图提出的哲学家王的理性城邦,是不会堕落腐败的,它是一种理想中的指引。城邦的管理与灵魂的管理一样,僭主制下的人生活最悲惨,而灵魂若被欲望控制,就会成为欲望的奴隶。
但丁《神曲》中的天堂地狱想象图
正义问题是一个实践问题,如同“狮形人”,不正义者的灵魂可以从人性堕落为兽性,而正义者的灵魂也可以从人性升华为神性。相比不正义可能带来的种种益处,灵魂正义最大的报酬可能就是,无论遭受什么不幸,当他活着或死后都是好事,因为有神的眷顾。这也是柏拉图主张的灵魂回忆说与灵魂不休为正义者稳定道德品质与可贵精神的辩护。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不在枷锁之中”,正义者的自由与幸福向来也是带着枷锁而起舞。《理想国》最后的结语“让我们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无论在今世活着还是死后,才能得到自己的和神的爱的回报;无论在现在生活和千年之旅中,我们都将做好事和幸福”。它既是古希腊人信仰与理性生活结合的体现,也是给后世无数正行走于正义之途人最大的鼓舞。
作者: 闵超琴
现场图片:徐二林
编辑:袁琭璐
责编: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