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史诗、大桥故事、时代英雄……何建明以纪实书写礼赞新中国
无论是书写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浦东史诗》、讴歌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奋斗精神的《大桥》,还是礼赞“当代愚公”山村老书记的《山神》,著名作家何建明近年来创作的一批报告文学作品始终与国家命运、重大事件、典型人物相关联,灌注了作者的饱满激情。在捕捉记录中国故事时,纪实书写如何打动人心?何建明在文本上的艺术探索和追求带来哪些启示?
日前,长三角高校何建明学术研讨会在华西村举办,来自上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政法大学等长三角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天下第一村”,热议江南籍作家何建明的文学现象,进一步促进文学为长三角全面发展服务。
身为中国报告文学领军人物、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投身文学创作40余年来,创作了一批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形成了特有的“何建明现象”。这一现象包含几个方面:一是创作时间的持续长久,40多年一直从事以报告文学文体为主的创作;二是创作的作品之多、题材之各异、领域之广泛、影响之巨大,在作家中少有;三是创作经验的实践与探索并形成的文体创作风格,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式现代报告文学文体日趋成熟。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晖说,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作品始终将文学聚光灯投向当下中国社会变迁、经济建设与民生大计,聚焦一系列重大事件、重要项目、重点工程和英模人物,增强了报告文学的分量与影响。近年来创作的《大桥》《浦东史诗》《山神》《时代大决战》《那山,那水》等作品,无不以敏锐目光关注时代的闪光点,堪称颂响中国的独特性“史诗”。
《浦东史诗》
何建明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以第一部全景展现浦东开发开放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浦东史诗》为例,作品以独特的视角、详实的资料和生动的故事反映了浦东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讲述,凸显了浦东开发开放在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样本意义与时代价值。作为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作家协会2018年重大现实题材文学创作委约作品,《浦东史诗》可以说是上海向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的一项重大文学出版原创成果。
“为一座城市立传,不能仅仅流于一串漂亮的统计数据,而要探寻城市景观中流动的浦东气质,书写改革开放与日常图景所交织呈现的文脉记忆。为此,我查阅了逾千万字材料和文献档案,采访了上百位浦东开发开放亲历者,实地踏访浦东城乡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现场。”何建明坦言,写上海、写浦东是件并不轻松的事,它的精彩、宏大和史诗式巨变,就像一曲震撼世界文明史的交响曲。浦东开发开放的历程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传奇,用文学作品表现、反映时代的进步是报告文学作家的责任,也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上海精彩贡献力量。
《大桥》
何建明 著
漓江出版社
何建明新近推出的长篇新作《大桥》,同样讲述了精彩的中国故事。作品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为切入点,讲述了工程建设中的种种困难与曲折,展示了建设者们凭借勇气、毅力与智慧克服困难并达成目标的艰难历程,深情讴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中国桥梁建设者队伍,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彰显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
“当下文学生态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报告文学巨大的影响力与报告文学研究相对缺乏的矛盾,十分突出。”在评论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丁晓原看来,文学研究不能只盯着小说,业内应像研究小说一样深入研究报告文学,重新挖掘纪实创作的时代价值。
会上,陈歆耕等评论家倡议建立长三角非虚构写作联盟,期待何建明、丁晓原、王晖等作家共同发力,链接非虚构作家和文学理论研究的纽带,培养一批叫得响的文学创研人才,记录长三角改革开放潮头的时代人物、精彩故事,在中国经济高峰的长三角区域共同筑起文学高峰。葛红兵、郝雨、范玉吉、张永禄、杨晖等学者期待,长三角地区涌现更多像何建明这样具有家国情怀、时代责任、激情昂扬的作家。
评论家谈到,塑造民族英雄人物是报告文学写作的一大显著特点,但这种“塑造”不像小说、戏剧等文体可以运用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进行自由虚构。如何将英雄人物刻画得生动立体、血肉丰满,对报告文学作家提出极大挑战。以《山神》为例,何建明讲述了“山神”黄大发带领村民坚持36年开通“天渠”的传奇故事。
《山神》
何建明 著
天地出版社
这位被誉为“当代愚公”的山村老书记、老党员黄大发,曾入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中宣部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如何将党员黄大发的故事叙写成传奇,本身有一定难度,何建明在叙事艺术上进行多种创新,如在序言“上天的路”一节中,作者构造了“我”跟随黄大发走天渠的惊险场景;运用除“我”之外的他者视角讲述黄大发的修渠故事,分别以当年与黄大发进行深入接触的两位水利工程人员黄著文与张发奎为讲述者,从侧面展开修渠故事的讲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诚如何建明所分享的创作经验——“你问我为什么非要走这样的险路,我认为这是一个作家的基本品质。报告文学作家,无论是写什么题材,必须要尽可能地抵达现场,离现场越近越好。你能不能在现场得到第一手材料?你能不能亲自去感受一下?这是考验报告文学作家最基本的素质和最重要的文德。”因此,读《大桥》《山神》时读者会发现,黄大发等主角没有陷入英模人物的书写窠臼,其人真实、质朴、鲜活,透着作家对笔下劳动者发自肺腑的热爱与敬重。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王彦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