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装革履的银行家竟是中共地下党员?隐蔽战线专家亮身份,中国金融业迎来崭新一页
▲1949年5月28日陈毅粟裕任命的军代表龚饮冰(左一)冀朝鼎(左二)率队进驻中国银行,图为外滩23号正门前银行员工热烈欢迎的场景
1949年5月28日,阳光明媚。军管会代表龚饮冰、冀朝鼎手持陈毅、粟裕亲自签发的命令,率队来到外滩接管中国银行。外滩23号门口早已挤满前来欢迎的人群。
一些老行员看见身着军装的龚饮冰和冀朝鼎不禁惊诧万分。龚饮冰正是当时建业银行总经理,而冀朝鼎则是国民政府外汇管理委员会主任、政府平准基金会秘书长、中央银行原经济研究处处长。平时西装革履、光鲜亮丽的银行家,竟是深藏不露的中共党员。人们簇拥着他们涌进营业大厅。
▲陈毅粟裕签署的接管中行的命令
在接管的人群中,老行员们还发现了几道久违的身影。1948年10月,中行党支部的4位主要领导被警察当局列入黑名单,随时有被捕的危险。上级党组织因此决定将这4人立即撤到苏北的华中党校学习,准备接管工作。当他们跟随龚饮冰等人一起进入大厅,行员们都感到格外亲切。大家抬起他们,人群的欢呼声响彻大厅。
虽然此刻中行大厦内氛围热烈,但就在此前的一个多月里,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4月16日,常务董事会召开,确认总处迁往广州,并无奈地决定“将本行公章及总经理职章销毁,在广州另刊新章应用”。4月23日,南京解放,当天上午,勉为其难被迫地接替孔祥熙担任董事长的宋汉章,在上海召开了一个只有他和席德懋总经理两人参加,并各自代表董事贝祖诒和郭锦坤,以凑满4人合法人数的常务董事会。会上决定,撤销陕西已解放地区的2个收付处;又针对海外行处人心动摇、业务萎缩,想退职的员工无钱无路,难以回国的困境;决定给一点服务津贴和生活津贴,聊胜于无。这是在大陆召开的最后一次常董会议,可谓“凄凄惨惨戚戚”。
此时,海内外传出不少声音,都认为中国共产党虽然能打下上海,但管理不了上海。他们所不知道的是,党中央其实早就运筹帷幄,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从事各行各业的接管工作。
出任中国银行总经理的龚饮冰就是其中一位。他于1923年入党,1927年就担任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中央机关主任会计。后来,龚饮冰长年从事地下工作。根据党的指示,1943年,龚饮冰在重庆联手四川实业家范旭东创办了建业银行,并担任常务董事,后任总经理,以便于掩护地下斗争, 管理党的经费。1946年,在他的一手策划下,建业银行将总部从重庆迁往上海,亲自领导上海的三个地下电台,加强地下工作的力度。著名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描写的正是这段历史。1948年,龚饮冰又奉党的指示,赴港后组织掩护李济深等一些著名民主人士等乘船秘密北上,到达西柏坡,商议建国大计。1949年初,龚饮冰随军南下,进入上海,直接领导接管中国银行的重要工作。
另一位担任中国银行第一副总的冀朝鼎,同样充满传奇色彩。他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留美深造,获得法律博士和经济博士学位,曾任上海著名的圣约翰大学和暨南大学兼职教授。1927年在苏联加入共产党。1929年,经周恩来同意,随同父亲远走美国,为长期深入敌营作准备。1941年回国后,以留美经济专家的身份,成功打入国民政府金融系统的高层,担任国民政府外汇管理委员会主任等多个要职,被外界认为是孔祥熙的得力干将。1944年7月,孔祥熙率团出席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冀朝鼎是秘书长,可见其潜伏之深,长期默默为共产党工作。1948年,借傅作义邀请之便,到北平任职,冀朝鼎参与和平解放北平。
有了龚饮冰、冀朝鼎、项克方等等一批深谙金融工作的专业人士,中国银行的接管工作十分顺畅,实现了平稳过渡。
口述: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行史顾问李庆
整理:王嘉旖
编辑:李静
责任编辑:张懿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