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鸡血式”教育,亲子教育的关键就在吃喝玩乐中
《卡尔·威特的教育》写于1818年,是世界上最早论述早期教育的文献。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天才式人物。但他的成就并不是由于天赋的高超,而是有赖其父亲老卡尔的教育。老卡尔坚信,天才是后天培养的,因此以自己独创的教育方法教育儿子,并获得成功。这本书写的即是小卡尔14岁以前的成长过程及老卡尔的教育心得和教育方法。
纵观和回顾老卡尔的教育秘诀,其实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他的教育完全是化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中国人在家庭教育中所主张的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不谋而合,也就是亲子教育的关键环节其实就在吃喝玩乐之中。
来看看我们平时对孩子的教育吧:如果孩子表现好,就能得到棒棒糖、炸鸡、冰激凌……这样用食物激励孩子的方式是不是经常会出现呢?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中,让我们来看看对吃喝的观点。虽说小卡尔在两岁之前吃素,而现在的爸爸妈妈显然有更多的科学饮食方式,书中还是着力主张吃饭的习惯以及在此基础上小卡尔养成的自律习惯。
老卡尔认为,不能让吃东西成为小孩成长的绊脚石。因为对大多数家长来说,也许吃东西是让孩子静下来的一种方式,而且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应该多吃,毕竟是在长身体时,吃得越多长得越快。这可以理解成一种对孩子的关切,但这其实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关切,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且还有可能让孩子养成对食物的过度依赖。
要知道,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进食之后,头脑就会比平时迟钝一些。这是因为吃过东西后,血液会流向胃部,帮助食物的消化与运输。相对的,留在大脑部分的血液循环就会减少。老卡尔也提出了这个观点,不同的是,对成人来说这可能只是短暂的半小时或一个小时的过程。但对于孩子来说,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恢复,而且年龄越小的孩子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越长。
这并不是说不要给孩子吃饭,而是要培养有规律的饮食习惯,做到三餐吃饱,即可保证营养的充足。坚决不能给予过多的食物,尤其是不能把吃东西当成哄孩子的一种方式。老卡尔在这方面很注重,孩子的两顿正餐之间是不给零食或其他食物的,只会给他补充水分。这不仅仅养成了小卡尔规律的饮食习惯,同时也锻炼了他抵御诱惑的能力:不在其他时间进食更多的东西。即使到别人家做客,他也能坚持做到不乱吃东西,也不在正餐以外的时间吃东西。
时至今日,很多父母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培养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抵御诱惑的能力的重要性。其实,这一切从孩子出生就已经开始,而这一切的引导者就是父母自己。
另外,从书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老卡尔对学习的观点就是培养兴趣,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在玩乐中寻找更多的乐趣。他所主张的教育方式就是游戏,这不仅仅包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对小卡尔的思想品格教育也融化在了游戏之中。
当然,玩乐的意思并不等于随便乱玩,父母要有意识有准备地创造游戏。老卡尔说过,父母要对孩子负责,要做好所有的准备之后,才来迎接他的到来。从老卡尔的教育中,我们就能发现,孩子的教育并不是一日之功,他成长的每一天都需要父母用尽全力。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认为,把学习融入游戏首先得让孩子玩得开心。只有玩得开心,才能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情和性格。也只有在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孩子才能更快更主动地去接受和学习。不管是他自己做的白纸墙,还是他做的趣味卡片,或者木质六面体,又或者带着孩子去大自然,跟孩子玩情景模拟游戏,或者角色扮演,老卡尔始终不渝地用心创造每一个场景,也一直在努力地成为一个好的启蒙者。
通过对孩子心理的研究,他知道孩子想要什么,也知道孩子需要什么。于是他把孩子需要的通过孩子想要的方式传给孩子。老卡尔会让孩子每天安静地学习一段时间,从最开始的20分钟,到后来的三个小时。
每天让孩子待在书房学习的时间决不超过三小时,时间到了之后,老卡尔就会让孩子停下学习,换做其他事情。然而,就是这么每天三个小时,却养育出了一个天才少年。小卡尔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六国语言,并通晓了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擅长数学。九岁时他进入了莱比锡大学,十岁进入哥廷根大学,年仅十四岁就拿到了哲学博士学位,十六岁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卡尔·威特的教育》之所以在亲子教育领域具有如此不可撼动的经典地位,正因为全世界的父母都很想要知道,老卡尔是怎么利用每天的这三小时做到的这一切,更想知道每天三个小时的学习,为什么能超过大部分花费更多时间学习的人。
老卡尔说,过长的学习时间会消磨掉孩子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但学习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不能因贪图一时之快,而舍本逐末。要让孩子有持续学习的动力和乐趣,知识的积累是靠效率,而不是单纯时间的积累。这样的观点,显然跟当下绝大多数的“鸡血式”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作者:陈熙涵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宣晶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