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关于端午你知道的太少了

2019-06-07信息快讯网

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关于端午你知道的太少了-信息快讯网

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2000多年来,从最初祛病驱毒的采药浴兰、到怀念屈原的食粽竞渡,从皇家威严的龙舟射柳到民间的小儿斗草,端午节的内涵不断丰富,民俗日益多样化,在中国人的节日生活中影响深远,在历代文献、诗歌和绘画中留下了众多的佳作。

这里精选一些经典的端午诗词和古画,与大家一起感受东方式的节日美感与幸福,那是自然风物中的清新,历史悲怆中的凝重,以及世俗欢愉中端午节的安康。

一. 自然风物中的端午节

“端午临中夏,明清日复长”,这句诗出自唐玄宗李隆基笔下,意思是端午节的时候,接近夏天的中间,白天的时间越来越长,娓娓道出端午节的时间和自然特点。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与自然和时节的关系,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在端午节,则体现为与植物的紧密关联与渊源。这一天,从早到晚离不开植物:人们用芦苇、箬竹叶包粽子,用芳香植物叶泡水沐浴,在门楣悬艾叶挂菖蒲驱邪,用植物蘸雄黄酒洒庭院,还有在墙角和庭院悄然绽放的蜀葵和石榴花……

1.艾草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草是一种香味特殊,具有驱蚊虫功效的植物。每至端午节,人们将新采的艾条插于门楣上,或将艾草捆扎为似人似虎的形状,称为“艾人”、“艾虎”,悬挂在屋檐下,或置于屋中,以驱虫避邪。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你赠与我了一枝艾草。死者看不见,新结交的知己在万里之外。往日能够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三湘相隔太远。南宋文天祥所写的这首诗,在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

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关于端午你知道的太少了-信息快讯网

诗中第一句“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这里的“艾”,是具有避瘟驱毒功效的艾草。而五月初五插艾草,正是端午节的习俗,民谚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说法。

2.菖蒲

与艾草一样,菖蒲也是一种端午节令的重要代表植物。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插菖蒲、艾叶,辟邪驱痛。

不要小看了菖蒲,它在植物界可是红了2000多年,从古至今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菖蒲与兰花、菊花、水仙并称为“花草四雅”。《诗经》里就记载了水中与荷相伴的蒲:“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

卖菖蒲草 《太平欢乐图》

【清】方薰

屈原就是菖蒲的爱好者。《离骚》中有“荃不察余之中情兮”之句,《湘夫人》中有“荪壁兮紫坛”的说法。这里的荃、荪就是指菖蒲。苏东坡也是个菖蒲拥趸。相传为了养菖蒲,他专门从蓬莱阁下千丈石壁中取数百枚“弹子涡石”;他还在《石菖蒲赞》中歌颂菖蒲可以“忍苦寒、安淡泊、伍清泉、侣白石”。

端午节那天,除了在门上插菖蒲外,讲究些的人家还要喝菖蒲酒。上边提到的欧阳修的词中“菖蒲酒美清尊共”,和下面诗中的“但祈蒲酒话升平”,都是辅以菖蒲叶泡制而成的端午酒。

端午日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3.浴兰草

为了清除“恶月”的影响,采药草成为最古老的端午节习俗之一,早于包粽子观龙舟的习俗形成。在诗人陆游的这首端午诗中,“旧俗方储药”一句,正是依照旧俗储药、配药的意思。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这位“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诗人,融入了节日的闲适气氛之中。瞧,他先吃了两角的粽子,再在高冠上插着艾枝。然后又按照依旧俗,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忙完这些事情,微笑着喝起酒来了。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的诗人陆游,由于收拾山河的志向未能实现,只能像辛弃疾那样“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节日的欢乐中暗藏着多少伤感,乡村隐居中流露出多少无奈啊!

兰草,是端午节盛行的采摘草药,人们以兰草汤沐浴、除毒。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这个习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沐兰之月”。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这首词是苏东坡写给侍妾朝云的,描写了即将开始的端午节浴兰的场景,以及女性祈福驱毒的姣好妆扮,更寄托了诗人一份天长地久的心愿。全词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是呈现出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贵的一幕。

4斗百草

人们群出郊外采药,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南北朝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人们群出郊外采药,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观儿戏》描绘了诗人观看儿童玩耍嬉戏时的感慨,其中“斗草”正是端午盛行的游戏。

观儿戏

【唐】白居易

髫龀七八岁,绮纨三四儿。

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

堂上长年客,鬓间新有丝。

一看竹马戏,每忆童騃时。

童騃饶戏乐,老大多忧悲。

静念彼与此,不知谁是痴。

5蜀葵与石榴花

虽然人们一直将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的代表植物,但其实端午节也有属于自己的花——蜀葵和石榴花。

这两种花,开花时节正值端午前后,是端午节的时令之花、祥瑞之花。在江西、安徽、河南、广东的部分地区,端午时节人们习惯在门前悬挂石榴花,而非艾草、菖蒲。”

前边所提到的欧阳修的《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和下面这首词所提到的榴花和戌葵都描绘了端午花的明丽,为词作整体铺垫了环境和气氛。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樽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欧阳修的这首词,上片写“榴花”“杨柳”“角粽”等端午节的标志性风物,下片写端午节人们沐浴更衣、饮下雄黄酒驱邪的风俗。初读下来,即使意思不是完全明白,但植物清新明丽的色彩已跃然眼前,芳香的气息也仿佛扑鼻而来。让我们带着初读端午诗歌的这份感觉,一起在探访属于端午节的自然风物。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宋】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

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

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

戌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

今夕到湘中。

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关于端午你知道的太少了-信息快讯网

在清代,人们把这些端午的时令植物半点为家居的日常摆设。《清嘉录》中记载到:“端五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妇女簪艾叶、榴花,号为‘端五景’。

二. 历史悲怆中的端午节

从魏晋时期,端午开始和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影响深远的不朽诗篇。当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屈原已沉江自杀,楚人为他的不被容纳而悲哀。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赶蛟龙罢了。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撼恨,反而追寻他死后的遗踪,只留下碧绿的沅湘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诗人和中国历史上众多不得志的文人墨客一样,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写出了《五月五日》,借屈原以抒发他的“不遇”情怀。

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关于端午你知道的太少了-信息快讯网

屈原投汨罗江后,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最后逐渐演变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保护屈原的尸体,后来也就演变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龙舟竞渡和包粽子,这两项最重要的端午民俗,体现了人们对屈原节操和人格的认同,是对屈原的纪念,也成为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

1.裹角黍

“粽子”古称“角黍”,历来都是端午节的重头戏。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这幅《裹角黍》是清代画家徐扬的《端阳故事图册》全套八幅之一,描绘了端午节期间的艾叶裹粽,彩线捆粽的场面。

前边我们介绍的陆游的端午诗中: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非常具体描绘出是一种形为两角的角粽。而欧阳修的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并没具体告之我们粽子的包法,但手托着镀金的盘子,盛着五彩新丝线扎成三角或多角粽,去分送给亲朋,一手摇着绘有凤凰图案的丝织团扇,是一幅多么美好而闲适的端阳居家图。

2.观竞渡

所谓“观竞渡”,即观看龙舟比赛。

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作者从端午竞渡纪念屈原的千载冤魂说起,忠烈之魂一去千载不能还加,国破身死的屈原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

午日观竞渡

【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首联是写端午节人们观看赛龙舟的场景。表现了端午节时期热闹的场面。颔联全面描写了龙舟的装饰,赛龙舟的热闹场面。颈联进而转向了对屈原的思念。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都会祭念屈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风俗至今仍然存在。尾联直接抒情,诵读《离骚》,吐露了诗人生活中的淡淡哀愁。

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关于端午你知道的太少了-信息快讯网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重要的特色民俗活动。龙舟竞渡之寓意,被《史记》所肯定,以至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各地民间一项重要的端午节俗活动。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帝王,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诗中表面描绘龙舟竞渡的场面,实则讽刺阿谀奉承的小人。万事都有改变的可能,开始风光的不一定始终风光,做人不能见风使舵,而要脚踏实地。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苏轼的这首《六幺令·天中节》,有了上面从诗画中了解到的关于端午节的历史与风俗,这首词读起来也不再陌生。

六幺令·天中节

【宋】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上阙,是扑面而来的民俗风景:童之臂、门之艾、菖蒲之剑、风筝漫舞、对酒当歌、龙舟竞发、诵君之赋;再看下阕,怀王之昏、秦之吞楚、异客垂涕、新亭对泣、汨罗江渚......从庆祝端午,到感怀屈原悲苦仇怨,咏今叹古,这首词的意境一唱三叹,如同神来之笔。

希望今天的古诗画精选,能带给大家一份与古人的心意相通,一份文化与历史传承和共鸣。

转载自创意盒子Touchbox

制作:黄启哲

责任编辑:邵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景观体育又一力作,中国龙舟公开赛上海·普陀站落幕
苏州河上首现快闪,龙舟载巨幅国旗前行
平遥古城金银纪念币即将发行
端午节,看看大唐人士怎么过这场“全民party”
毛里求斯举办第14届龙舟节
崇明举行端午龙舟赛
奥尔良鸡肉蛋黄粽、“666粽”、碱水粽……沪上最好吃的网红粽子,原来就藏在高校食堂里
【高清图集】多彩民俗迎端午
何占豪:纪念《梁祝》不是因作品本身了不起,而是它代表了珍惜民族文化的音乐之路
今最高气温近34℃!珍惜好天气,端午节前还有一场降雨
端午+高考的天气预报出炉!天气划重点:全国无大范围高温
河北邯郸:包粽子做香囊 品味民俗迎端午
早餐吃粽子很不合适,知道吗?端午临近,专家提醒:早餐食粽可能导致慢性胃炎、食道炎复发
习近平在中俄建交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中俄建交70周年纪念大会并观看文艺演出
又到端午,看“屈原”扮演者的诗意人生
端午将至,日本推出“粽子寿司”受到热捧
端午节注意了,肉粽、豆粽……别把它们带入境,带粽子出境亦需谨慎
1919年端午节上海苏州河上,曾有一场特殊的龙舟赛事
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中俄建交70周年纪念大会并观看文艺演出
端午 | 屈原为什么没有出现在《资治通鉴》中
端午节有多少习俗?都在乾隆谕令的《端阳故事图》里了
洪子诚:俄罗斯人谈情说爱为何要到莫斯科郊外去?
【过端午 怀家国】无悔的选择:铁骨忠心 志在蓝天
端午节,当传统文化遇到爱国情怀
祝你高“粽”!上海5万考生端午走进考场,他们说:要用智慧和勇气完成这场独特的成人礼!
两个世遗“端午节”:中国端午节和韩国端午祭,从习俗到庆祝方式并不一样
这个端午节,跟习近平一起重温爱国奉献精神
端午节,来了解昔日上海人划的龙舟的种类
一只粽子的平凡之路
【端午假期】广东深圳:蛇口国际龙舟赛激情开赛
粽叶清洗后会掉色?端午期间上海粽子投诉18件
粽叶飘香、龙舟竞发,中小学生古诗文赏析会让孩子们爱上传统文化
充满离愁的毕业季,也有温情相伴:本科毕业生手绘同窗肖像作纪念,高三学长留下礼物祝福学弟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