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30年的银蛇奖,走出7名院士,更有一大批杰出的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著名教授,有的人还转型为管理者,成为高校校长、各大医院的院长、各级政府部门的当家人……银蛇奖成为他们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台阶。作为银蛇奖发起单位之一,《报》App开设“沪上名医”专栏,选登银蛇奖得主的精彩故事、奋斗人生。
他是银蛇奖一等奖获得者,他见证了一个新兴学科在医院落地生根的半部成长史。他是27篇SCI论文的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累计影响因子110余分。他以个人名义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平时写写文章,总是收获朋友圈一大堆的点赞。
他叫戴生明,曾是一个军人,现在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最近十多年里,只有两个科室是新组建的,其中之一就是风湿免疫科。
2016年,戴生明从长海医院“转会”至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就是在他手上建立起来的。
老学究带着小徒弟一起建科室
风湿病,古已有之,民间口口相传着种种秘方和偏方,包治百病的狗皮膏药似乎是风湿病的最大“克星”。20世纪90年代初,还曾经流行过所谓的蜂毒或是蚂蚁疗法,影响没有狗皮膏药这样大,传播也主要靠熟人介绍,最多贴个电线杆广告。
治疗方法过于草根,大部分病人又都抱着“小痛则忍,大痛才去,不痛就回”的想法,风湿病学受关注程度一直不高。“在我读大学的时候,上海的医院里只有仁济医院开设了风湿免疫科。在其他医院看风湿病,没有这个待遇,要去挂内科的门诊号。”戴生明说。
“当时内科的压力很大,病人都往内科挤,后来长海医院就开了一个风湿免疫的专科”,戴生明说,“当时一个月来看风湿病的人差不多500个,有的是老病号了。把他们引导到专科来,算是为内科作贡献,分流了病人。”
长海医院的风湿免疫科建成于1997年,是当时上海第二家拥有风湿专科的医院。此前一年,戴生明从第二军医大学硕士毕业,在长海医院内科跟着孟济明教授学习、工作,后来又跟着孟济明教授一起,加入了风湿免疫科。
▲ 戴生明说,“我在六院组建风湿免疫科,团队里有很多年轻人,我乐见他们成长。”
当时科室里一共5个人,用戴生明的话说,是一个老学究带四个小徒弟。孟济明教授被称为老学究,是因为他喜欢写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参与主编了《现代风湿学》,主编了《风湿病临床指南》。“退休后还出了好几本专著,是一位真正的不为名、不为利的好老师。”戴生明对这位老主任、老教授、老学究充满了敬意。
“有了专门的科室,有了专门的病例研究,再加上老师的指导,才知道风湿病其实挺复杂的,风湿免疫科,就是一个筐,传统专科装不进去的,都丢在这个筐里。”
戴生明举了一个例子,当一个病人因眼痛去看眼科,查来查去查不出问题,有人建议这位病人来看风湿免疫科。眼睛发炎看风湿,听上去像是一句玩笑话,实际上,这位病人很可能就会发现他患上的是强直性脊柱炎或者白塞病。当然判断这一切,靠的还是经验。
老学究愿意教,小徒弟们认真学,日子过得很快。戴生明说,不知不觉中20多年过去了,一直都没有离开过风湿病学的临床和研究,也算是见证了风湿病学的半部发展史。之所以说是半部,是因为根据记载,风湿病学的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中国风湿病学之父”张乃峥引入中国的,至今已50多年。
“医术提高,决定权在于是否肯花时间”
戴生明2016年决定离开长海医院时,著作等身,又是科室主任:“说实话,我犹豫了很久,也想过自己已经不年轻了,还去拼搏吗?后来,我把这个想法否定了,我还不到50岁,还可以再闯一闯。”
当时,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正准备组建风湿免疫科,科室主任的第一人选就是戴生明。戴生明曾获得银蛇奖一等奖,这代表了上海卫生系统对一个风湿免疫科医生的最高认可。此外,戴生明还获得过多项军队医疗成果、上海医学科技方面的荣誉,手里有多个国家、上海市和军队的课题。新成立的科室亟需号召力,而戴生明就是号召力。
2018年6月22日,戴生明在自己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戴生明医生”上,刊发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首届关节炎和风湿病论坛顺利召开》。这是一个在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论坛。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陶敏芳副院长在论坛上说,2018年1月至5月,风湿免疫科门诊量已达1.9万余人次、出院已达700余人,六院风湿免疫科在戴生明主任的带领下发展迅速,快速成为院内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戴生明喜欢收疑难杂症,他坦言,对科室来说,百分之二十的疑难杂症是需要的,把疑难杂症攻克了,能提振团队的士气,让年轻医生眼界大开。
“当年孟济明教授组建风湿免疫科,第一批就带出了我们四个年轻医生。现在,我在六院组建风湿免疫科,团队里有很多年轻人,我乐意看见他们的成长。”戴生明说,“风湿免疫科的医生,学习曲线很长,有无老师带教,差别确实很大,但人总要长大,不可能被照顾一辈子,自身的成长终需靠自己才能完成。”
离开了老师,并不是“世界末日”。戴生明说,还可以向病人学习啊,“医生临床经验的增长,很大程度需要多看病例,多接触病人,看到病人的病情演变,久而久之对病人熟悉了,对疾病了解了,自身的医术就会得以提高,这决定权在于你是否肯花时间”。
“就算泰斗权威也要多听多问”
挂过戴生明号的病人都知道,这位医生记性特别好,问的问题也特别多。这种近乎刨根问底的方式,让病人是既喜且忧,有时候回答得模棱两可,戴生明就说,一定要想清楚了再回答,你给的答案不一样,我做出的结果就不一样。
有个病人,身上一直痛,却找不到原因,有人推荐来挂戴生明的号。戴生明问他,你是全身痛,还是身上哪几个部位痛;又问,是起床前痛,还是下午痛;又问,是对称性痛,还是非对称性痛。有个病人从产科转到风湿科,戴生明注意到她有发烧症状,就问吃否吃过退烧药,烧退了人是否有精神,想不想吃饭,等等。
诸如此类的问题,很琐碎,有点像《大话西游》的唐僧。但很多特征不明朗的病,问着问着,就确诊了。上述那位浑身痛的病人,做肌电图也查不到病灶,戴生明通过不断地发问,确诊为风湿性多肌痛,治疗此病只需每天两片强地松,成本很低,而且有神奇的疗效。问得仔细,果然有道理。
化验指标只是一个参考数值,很多病症,还是要通过询问和观察,一步步推导而出。比如,三分之一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类风湿因子是呈阴性的,又比如,有5%的老人类风湿因子呈阳性,但他们并不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还有一些指标,出现在80岁人的身上,和出现在20岁人的身上,起因是完全不一样的,治疗的方案也完全不一样。
戴生明说:“医生看病实际上就是一个盲人摸象的过程,仅仅靠化验指标,我们永远不知道真相是什么。医生要把病人当成一个科学研究对象,用合乎经验判断的医学逻辑思维,尽可能接近真相、尽可能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
>>>链接:
名医简介
戴生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行政主任,历任长海医院的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兼任上海市风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委员等。2012年在全军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曾在日本留学2年。
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在风湿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主编《银屑病关节炎》等著作。作为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等。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军队医疗成果奖、上海医学科技奖等奖项。获上海市“浦江人才”等荣誉。
作者:徐进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顾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