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对接亟待突破哪些瓶颈

2015-09-16信息快讯网

■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教育部近期就一些立项的重点课题进行调研,如今正红火的“互联网+”企业也在受访之列。谈及人才培养,来自一些企业代表的意见听上去颇刺耳。“和过去相比,感觉目前一些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离社会、产业的实际需求,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更大了。”

昨天出席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的“长三角高等教育联盟签约暨揭牌仪式”时,教育部一位知情人士披露了上述情况。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中国的工程教育必须转型、升级。但究竟怎么转,产学对接的过程中要突破哪些瓶颈问题——话匣子一打开,专家们的讨论甚是热烈。

产学不对接?本土企业抱怨之时,跨国企业正忙着“布点”

在高教界,对工程教育的批评声从来不少。比如人才培养的产学不对接,企业抱怨声不少,可当一些院校开门办学邀请企业加盟时,企业的表现给力吗?

昨天与会的教育部高教司理工科教育处调研员侯永峰坦率地说,就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教育部也曾牵头走访过不少本土企业。来自企业主的意见不少,可真当论及企业期待的专业人才具体需要掌握哪些技术和本领、产业亟需的人才大致是多大的规模,“别说企业主,连行业协会都很难说清楚”。

和一些本土企业的含糊、被动相比,跨国企业的机敏则是一个鲜明的反例。主动联系各地高校建实验室、搭建跨学科平台,投入企业导师参与新课程开发……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成功案例在跨国企业屡见不鲜。

跨国企业为啥对这“不来钱”的高校人才培养这么起劲?侯永峰介绍,Intel公司就曾正面回应过这个问题,“如此投入,用意在人才。”包括Intel在内,一些跨国公司围绕企业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和应用,有时会提前两年左右的时间进驻高校“布点”,包括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开设前沿技术讲座、提供免费的培训等。跨国企业的目标十分明确:通过校企合作就有机会和多所名校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接触。再掐指一算,待两年后,当企业的新产品正式投放市场,就刚好能从先期布点的名校招聘到最适用的人才。

中国的工程教育转型,必须与行业企业联手。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直到目前为止,本土企业中,愿意在行业前沿技术的研发上,砸真金白银大手笔投入的仍然屈指可数。有专家直言,推进工程教育改革,高校欲借外力却频频受阻,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尴尬。

地方高校建一流学科,新加坡模式值得借鉴

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改革,除了顶着名校光环的985、211高校,更多地方高校能有什么作为?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黄维昨天在参与大会讨论时“插播”了一条消息:最新出炉的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比起清华大学首次进入25强,今年更大的看点在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分别在榜单上居于12和13位。而在工程教育领域,新加坡的这两所高校的诸多学科,已多年稳居世界前10。

以南洋理工大学举例,黄维介绍说,回顾这所学校工程学科的崛起,颇耐人寻味:学校最初以材料科学为抓手,结合工程学和化学——就凭这三个核心学科,快速带动了化学、物理学、医学工程等一批基础学科的研究。

在世界大学的学科排行榜上,南洋理工的材料学科实现了从曾经的默默无闻到如今连年稳居世界前几名的跨越发展。而更耐人寻味之处在于,南洋理工最初在围绕材料科学定制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时,定位并非“高大上”,而是以服务行业区域的实际需求为主。

在黄维看来,长三角地区的高校要打造更多的一流学科、提升工程教育的办学质量,南洋理工堪称学习标杆。“如果让我再新办一所学院,绝对不会办数学系——数学即便是理工科的基础,但它已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期。况且,这类经典学科在传统名校已有完备建制,难以超越。”

黄维认为,突破办学的常态模式,地方高校要冒出几个学科“高峰”、向世界一流学科发起冲刺,发展的机会肯定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

打造跨学科跨专业产学合作学院,是未来工程教育方向

有专家在会上指出,无论是面向“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工程”和“工程师”的发展正呈现新趋势。首先,“工程”正向大工程方向发展,具有多学科协调、跨国等特性;其次,“工程师”已逐渐摆脱了工艺工程师、研究与开发工程师、设计工程师、管理工程师等狭窄的分工范围,要求在分工的基础上强调全面素质的综合。面对新形势,要培养符合未来需求的现代工程人才,高校和工业界必须资源共享、探索全新的产学合作路径。

据悉,今年是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第5年。有统计显示,这一计划实施以来,全国200多所高校的1200多个本科专业、500多个研究生层次学科按“卓越计划”进行了改革试点,其中还有21个行业部门和7个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卓越计划”实施。

记者从昨天的会上获知,在“十三五”期间,教育主管部门将致力于在现有的学院专业教育基础上,打造更多的产学合作学院。“全新打造的产学合作学院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师资的来源也将从不同的高校、行业调取。”知情人士介绍,目前这一全新的试点已经在冶金、国土资源等行业领域启动。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