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把“私塾”安放在记忆里把

2019-06-27信息快讯网

报:近年来,不乏孩子们穿上古装,给父母、师长行跪拜之礼的消息见诸报端。有些人认为,这是对于传统的回归,是民众了解和熟悉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效渠道。对此,您有何看法?

葛剑雄:在我看来,这些做法莫名其妙,违背了人的天性,对于孩子领悟传统文化基本上是没有帮助的。我也强调小孩子要从小培养好的习惯,但这应该是由内而外的,而非通过刻意地“拗”出来某个姿势。事实上,这背后除了思想片面的因素外,不能排除有些人是在利用这些搞经济活动,趁机敛财。

传统文化真正被吸收,是要体现在孩子的行动中、思想里,而非硬是给小朋友套上汉服。再举日本人的例子,日本街头,虽然能看到和服的机会已经少之又少,但偶然遭遇和服女子,日本人倒也习以为常。在新年庆典、成人仪式、传统日本婚礼等一些正式场合,日本人还是会穿着和服。对于和服、对于传统文化的景仰,是从小在孩子的内心世界播下的种子。然而,汉服、跪拜已经脱离了我们今天的生活,这些做法更像是在表演,或者说是为了谋利。还有人将这些形式与宗教保持一定的礼仪混为一谈。基督教也并不要求人们要穿着一千年前的衣服祷告,事实上,人们更多时候是穿着西装走进教堂的。所以,内心深入的认同不会受表象的牵扯。

个人认为,家长与其给小孩子穿上汉服,还不如把他带到孔庙里面,让他身临其境,感受一下几千年前传统文化的真实存在。再说古人盘膝而坐、席地而坐,但在唐朝以后就改坐椅子了。因此,完全可以教孩子一些合时宜的规矩,比如讲话要有礼貌,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等等,这些道理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还是把“私塾”安放在记忆里把-信息快讯网

报:的确,生活中很多人谈到传统文化总是习惯于寻找道具,似乎只有借助看得见的载体才能唤醒传统文化的记忆。请您举例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传统文化有哪些可能“看不见”的具体存在?

葛剑雄:中国文化讲究以“和”为贵,今天,我们需要把这个概念具体化。我们一直提倡文明礼貌,那么,什么才是礼貌的标准呢?近些年来,我一直在建议制定一本国民通礼——国民通用的礼仪,制定出来然后再去推广、去提倡。比如,最简单的、文明的称呼。我们看到一位女士,然后称呼她“小姐”,她一瞪眼,说“你才小姐呢”。那应该叫什么呢?“大姐”?人家会说“我老了?”那么叫“美女”?如果人家正好脸上有点缺陷,还以为你是在讽刺人家呢。再比如看到男士,称呼“先生”、“老板”、“大哥”……究竟应该怎么称呼?如果没有明确的礼仪标准,老师也不知道如何教,家长也不晓得怎样讲。

婚丧喜事对于个人、对于家庭都是很重要的大事情,通过仪式要传递健康的信息、美好的祝福。当下的仪式则多数依赖主持人个人的引导,一些歪风邪气也跟着混进来。我看到有些报纸上刊登的讣告,很多语句是不通的。这些文本以前都是格式化的,现在都没有了。所以,我认为需要一本国民通礼,或者市民礼仪通则。告诉大家倡导怎样的文明礼仪,虽然不强制,但是可以提供各种样板以供借鉴。

报:十年前,孟母堂的出现与“叫停”,饱受争议。今年6月,小孩子赴京“国学村”里学国学,遭老师虐打的事情一经曝光,再次把“黑私塾”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您认为,“孟母堂”当立还是当废?

葛剑雄:判断一件事情的是与非,个人认为社会调查报告是一个很有效的手段。真正要研究教育,应该首先关注样本有多大,然后跟踪情况如何,从而得出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再做效果评估。不能够总是习惯于典型调查,从个案下结论。我又要举《三字经》的例子。我们现在有些人强调这些东西怎么有用,但举不出有说服力的数据,都是他们自吹的。现在很多人追捧国学,甚至办了所谓“私塾”,把小孩子关进去,自然科学都不教的。我认为,这些做法都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还有人一知半解地去套美国人的例子,说美国的小孩子是可以在家接受教育的,可是他却不晓得美国人在家教自己的小孩也是要经过批准的,而且机构会定期检查“家教”的效果,如果发现小孩学下来效果不佳,还是认定家长必须把小孩送去公立学校的。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幼年时的教育确实非常重要的。我一直不认同人们老是执着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性善也好,性恶也罢,都需要善意的引导。所以,要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外来文化的精华相结合,形成积极健康的伦理道德,养成一个好的社会习惯,然后,潜移默化中灌输给孩子,进而形成他们良好的行为规范。我们以前一直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就是这个道理。

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够把义务教育再往前提一些,提前到学前教育就更好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够很好地完成孩子的启蒙教育,那么,就需要由相关教育机构协助家长在这个人生学习的宝贵阶段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宜早不宜迟。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早在三千年前,《诗经》中就已有此说。论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葛剑雄教授主张以“旧邦新命”四字概之。

凡是一个有相当长历史的民族、一个群体、一个地区,都会形成传统文化。上溯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旧邦”之称不言自明。打开历史的坐标轴,纵然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的起点比中华文明还要久远,但是,自夏、商、周至今,中国历史基本上是延续的。可以说,中华文明是唯一一个从古到今一以贯之的伟大文明。

所谓“新命”,在葛剑雄教授看来,时代是发展的,文化自然也是随之发展的。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文化应该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规范、行为的准则、意识、制度、思想等等。传统文化发展到今天,孔子思想已不再是当初孔子原始的思想。儒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其涉及到的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其实也一直在动态变化中。

今天,谈及中华传统文化,人们会自然把目光聚焦在“文化的基础何在”、“传统文化如何创新”、“仅依孔孟之道,能否形成比较一致的价值观”等问题上。对此,葛剑雄教授的看法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的变革必定会逐步产生与这个变革相适应的、与我们所处这个社会相适应的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此前提下,当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使得中华民族内部更加和谐,对外更加亲和,在人类历史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日前,葛剑雄教授接受本报采访,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解读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作者:刘迪
编辑:刘迪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