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前夕,他们在人民广场地铁站再现江姐“绣红旗”的情景
上海歌剧院的歌剧《江姐》已成为每年“七一”与观众相约的”保留节目“。今明两晚,这部作品如期在上海大剧院中剧场上演。半个世纪的岁月中,上海歌剧院已在先后六代“江姐”的传承中完成了超过500场《江姐》的演出。
经典因为”原汁原味“而历久弥新,能够屡屡赢得观众热烈反馈,离不开演出之余,剧院围绕经典在剧场、校园、社区,以大大小小各种版本、普及活动,与观众结下深厚情谊。上海歌剧院围绕经典展开的活动却每年都有新意。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8周年,同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上海解放70周年。上海歌剧院演出前一天特别策划了“江姐代代传·歌剧《江姐》分享会”,与沪上广大“江姐”迷们相聚人民广场地铁音乐角,一同再将鲜红的旗帜细密绣起。
首先登场的,是十多位来自社区街道的阿姨妈妈,她们自发组成了“江姐”团队,演绎了歌剧《江姐》中最为经典的 “绣红旗”片段。尽管她们并非专业出身,有醇厚的歌喉,但她们真诚的表现一样赢得热烈掌声。
紧接着上台的几位似乎“专业”不少,作为上海歌剧院为此次活动特别线上征集的浦“江”高手。作为铁杆“江姐”迷,她们先后演唱了经典的《红梅赞》《绣红旗》《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等歌剧曲目。一位年逾花甲的王女士感慨:“喜爱’江姐’几十年了,里面的歌曲从我年轻时一直唱到了今天,想不到有一天还能登上舞台唱给大家听!”
到底是不是铁杆,上海歌剧院决定出一些小题目考考“江姐”迷,没想到她们不仅抢答踊跃,还能将前后细节娓娓道来,让人感慨红色经典的魅力。
当然,上海歌剧院的专业演员也参与其中,歌剧《江姐》中第六代江姐的扮演者——上海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周琛,以及沈养斋的扮演者——上海歌剧院男中音歌唱家谢楠亦来到现场,除了为大家演唱剧中经典唱段,还与现场观众们趣味互动。随后,演员又换上剧中的戏服,在演员的指导下完成了剧中经典的“劝降”“绣红旗”片段排演,引得台上台下合唱与掌声连成一片。
绣红旗,赞红梅,不再只是长辈的回忆。这个面相公众开放的活动,吸引不少过路人驻足,其中不乏年轻人。“本来今天只是陪妈妈来参加活动的,体验下来我感觉很有收获,也很有趣。”在活动结束后,中学生小王同学感慨,一直在课本、学堂、舞台、荧幕中出现的江姐形象,好像逐渐清晰起来。“其实老师在课堂上有跟我们讲过江姐,但今天亲眼看到台上的‘江姐’,听叔叔阿姨们分享关于她的故事,让我又重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辈。”
每年“七一”上演的歌剧《江姐》已经成为保留剧目,从最早的任桂珍,到如今的80后何晓楠、周琛。歌剧《江姐》久演不衰、常演常新的旺盛生命力无疑是今天大力推进原创歌剧创排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榜样。上海歌剧院希望通过重温剧中精彩片段与歌剧排演体验中,让演员在再次找到演出作品的激情与动力,同样也与观众一起回味这部红色经典的魅力点滴,感受革命先辈为后世留下的不朽精神与无限动力。
而演绎经典之余,也激发上海歌剧院推出原创作品,用创作实践致敬民族歌剧探索的先驱前辈。历时三年创排的原创歌剧《晨钟》今年推出普及版,进校园、社区演出,来拉近红色主题与大众、尤其是与青年一代的距离。8月即将首演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原创歌剧《天地神农》,围绕神话人物神农氏“授农耕、尝百草”的故事而展开,弘扬了中华民族不断进取、勇于牺牲的精神。而刚刚获得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扶持项目、将作为下一乐季开幕演出的原创歌剧《田汉》,也已多次召开主创会议,并完成初稿试唱试听,对作品的主旨、方向、风格进行了充分研讨,力求用音乐塑造出一位“有血有肉”、富有人性的田汉形象。
作者:黄启哲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李婷
图:上海歌剧院供图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