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记忆,是为了更好前行。95年前,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踏下第一个脚印,95年后的今天,作为诞生地的上海又如何把曾经的优势转为现实优势?
“近百年来,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上海的一种基因。”忻平认为,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之地,从石库门到延安到天安门,中共由上海出发,从几十人的弱小的党,成为有8700多万人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执政党,取得了全国政权,无论理论和制度都充满了创新之举。“今天,勇于创新、拥有创新基础和底气的上海再次被寄予期望——着眼于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以制度创新,为全国探路。在我看来,创新已经成为上海发展的基本动力,上海的创新基因和实践将成为上海进一步创新发展、转型驱动的强大动力所在。”
熊月之更为关注上海的“敏锐”“全球眼光”以及“面对全球新兴事物时的鉴赏能力”:“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上海,已是全国人汇聚起来经过筛选竞争的结果,人们在这里迎接世界上的各种文化思潮,去伪存真。从文化角度来说,某种意义上当时的上海代表了中国文化中优秀的成分。历史在上海身上形成了一些特质,这些特质在今天依然有重要意义。”
齐卫平则是从“现代性”的角度来看上海的优势。在他看来,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上海是中国当时比较现代化的一座城市,今天的上海承继了这个优势,在现代化程度上依然走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前列,从这个层面来说,中国共产党怎样领导中国的发展,上海仍然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但上海不仅是一座现代的城市,更是一座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从这里登上了政治舞台。”齐卫平补充道,“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仍然在讲先进性,我们可以从留存上海的红色足迹中发掘、感受先进性在中国共产党发展脉络中所起的作用,这对于今天的党员怎么去继承红色基因会有所启发。”
(节选自《中国共产党,从上海开始》,刊2016年7月1日《报·学人》)
作者:本报记者 刘力源
编辑:刘力源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