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时评 | 五千年文明史展现中国自信与力量

2019-07-09信息快讯网

文汇时评 | 五千年文明史展现中国自信与力量-信息快讯网

航拍良渚古城遗址。图源:视觉中国

5000年前,生活在良渚古城的先民们,便已开始养猪,种水稻、菱角,吃芡实、杨梅、桃子和杏……如今,他们高超的智慧与诗意征服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委,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遗”!这是中华儿女坚定文化自信、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

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根”与“魂”。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和国家昨日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明天的希望。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从大运河到鼓浪屿,从可可西里到梵净山……今天,中国已有55项世界遗产,居世界首位。良渚遗址被习近平总书记视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他在浙江工作时,曾两次到良渚调研。2003年7月,他在良渚遗址了解到“影响遗址安全的湖州市德清县6家石矿关停困难”后,次日就赶到湖州调研。很快,这6家石矿被关停。

心有高标,方可致远。学术界曾经有过一个“文明四要素”的标准,即城市、大型建筑、青铜器和文字。目前,只有在殷墟才发现大量青铜器以及铭记有文字的甲骨等遗物。据此,有学者认为,中华文明也就3500年。但与广为人知的殷墟、三星堆等遗址相比,良渚古城遗址属于中国没有文字的“传说时代”的考古遗存,所处年代更为久远,其价值多年来一直居于中国考古界的最高层面。这次,世界遗产大会各委员国一致认为,良渚古城遗址为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实物依据和确凿的学术支撑。

《易经》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守护有形文物这个文化载体,更是为了扬其“道”。申遗只是手段,“入遗”只是起步,通过保护、研究、利用工作,让良渚古城遗址“活”起来,文化遗产才能长存长新,从而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作者:晓彦

编辑:苏展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73岁英国奶奶一生坚守中国西部,如今她身患绝症,仍坚持在成都经营一间杂货铺,救助700个家庭
“这些转向背后都有一个逻辑,即把中国史作为一个整体” 李伯重谈何炳棣之“大历史”史观
“促进社会流动的高考制度是中国的骄傲” 李中清谈如何保证“无声的革命”的成果不走向消失
“何炳棣关注社会上层的社会流动 我们研究的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社会流动” 李中清谈《无声的革命》与加州学派
李中清谈父亲李政道与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淮北答卷”
良渚古城遗址将中国新石器时代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有助厘清国际学术界对中华文明认知误区
良渚文明申遗成功!北纬30°真是神奇地带,古埃及文明等许多伟大的自然人文景观集中于此
独家丨良渚一夜成名,把我们从小说的“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进一步推向全世界
5000年前良渚人居然这么聪明?国内首部原创绘本让孩子也能get古城文明之美
“我的职责是做一碗让上海人骄傲的面”
如何看待当前投资形势——关键“引擎”平稳运行
讲述中国故事的国产动漫,成为最亮眼的存在
世界戏剧研究联盟大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他们选择了“亚洲演艺之都”——上海
“良渚文明丛书”首发,以考古学视角多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点
《长安十二时辰》引发中国古代纪时方法热议,准确连续的干支纪日可推算至春秋时期
下半年中国经济支撑力:资本更开放、服务业和城镇化潜力转化
世界银行发布报告:中国高铁发展经验可供别国借鉴
良渚申遗成功后,国家文物局表态将进一步研究中华文明形成过程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