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演出市场终于火了,但别乱了
某音乐剧演出公司近期事故频出,招致观众集体投诉并在网络平台声讨。时下,在综艺节目和“明星”演员的带动下,中文音乐剧演出市场的消费热情空前高涨,但如何规范才能让演出质量跟上热度,维护市场健康发展?
爆款综艺《声入人心》横空出世,让一批年轻音乐剧演员人气激升,获得了不输明星的粉丝关注,进而带动了有他们加盟的演出票房,甚至部分剧目一票难求。市场热了是好事,但爆红之下,乱象也随之而来:某音乐剧明星集锦演出票超售,演出商单方面取消消费者订单,并拒绝赔偿;购票时写明120分钟的音乐剧明星演唱会,演出时长却“缩水”四分之一;演出商挟“明星”推出“霸王”条款,预先充值的款项在观众订票未成功后拒绝退还;某“明星”演员演出时忘词破音,乐队总监质疑其专业水准反遭开除,巡演后半程质量接连滑坡……
市场火了,但不能乱了。现场演出偶然出现小失误和技术故障,可以理解;但“明星光环”成了“破音”“忘词”“车祸现场”粉丝宽宥的“保护伞”,这绝非理所应当;演出商追热度、做大票房,更不能以挑战行业规则和突破市场底线为代价。“对观众不负责任、不遵守市场规则,最终会受到多数观众的唾弃和市场规律的惩罚。”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林宏鸣认为,文化市场执法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演员的资质、票务公司超售现象等作出明确规定,严格执法。
对快速增长的内地原创音乐剧行业而言,从演职人员到演出公司,都需要加强契约意识和专业精神。一张演出票所承载的,不仅是某个演出的入场券,它也代表了演出方与观众定下的契约,不能辜负观众的信任。“演出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事故,其实国内外的剧组都可能会发生。但事故发生后如何去面对,是通过剧组内部解决,还是不受控制地让负面影响波及观众和社会舆论,涉及剧团管理规范和个人职业操守。”正如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所言,“我们的职业化进程和国外成熟规范的工业流程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需要引导各方调整到合理有序的状态。”唯有各方都自律遵守行业规范,才能营造更好的演出生态环境,让舞台得到观众发自内心的尊重。
国内音乐剧产业要良性增长,就不能竭泽而渔。制作公司如果不在演员的训练选拔、剧目的排练打磨上下功夫,只想通过选秀节目找“现货”、走“捷径”,终会导致“事故”频发、演出口碑难以为继。放眼欧美音乐剧的发展过程,许多音乐剧连演几十场、几百场甚至几千场,要靠剧目的质量,而不是一两个明星。减少而不是过于依赖明星的个人影响力,投入更多精力打磨演出品质,才能保证剧目的长久运营和未来市场整体稳步增长。
作者:吴钰
编辑:孙欣祺
来源: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