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教师》首映 特级教师于漪:一辈子学做教师
她从教一生,著书立说400余万字,上了超过2000余节公开课,却始终谦逊地说自己“一辈子在学做教师。”前天,特级语文教师于漪的教育人生被搬上荧屏,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市中小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联合出品的大型系列纪录片《教师》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首映,17个区县教育局和师范生代表获赠该片。
这一系列纪录片将讲述一批坚守在上海普教系统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在讲台上的故事。在以于漪老师为主角的该系列首部纪录片《生命与使命同行》中,镜头记录了于漪从一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代教师楷模的过程,展示了于漪老师六十余年的教育人生与思想历程。
“教师的活是良心的活,教师必须尽心尽力,一丝不苟,把每个鲜活的生命教育成祖国的栋梁之才。”首映仪式上,86岁的于漪老师叮嘱年轻的“准教师们”,教师工作最重要的不是得到犒赏,而是要“对得起每一个生命,挑得起树人立德的千斤重担”。
于漪呼吁,语文学习要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仅是教字音字形,更是撒播做人的道理。”她送给语文老师三件法宝:爱国心、文化积淀、文化含量。
影片中,时隔几十年,许多于漪老师当年的学生仍能记得起老师当年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板书写了什么。“我把每一节课都当成一件艺术品。”于漪说,从教多年,她为了避免口语的随意性,每一堂课之前都用规范的书面用语,把要说的每一句话写下来,背出来。1968届学生、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记得,高中毕业前最后一天,自己和伙伴们路过一间教室,看见于漪老师在上课,他们趴在后门上听完整节课,才依依不舍离开校园。在学生眼中,于漪老师对待教育事业,有着近乎信仰般的热爱。这也成为激励他们在各行各业勤勉工作的动力。纪录片找到了一段珍贵的影像资料——1977年,于漪在杨浦高级中学上的一节公开课《海燕》,通过上海电视台向全市直播,也是本市第一节被搬上电视荧屏的语文课。于漪声情并茂的讲解,为刚刚走出文革阴霾的上海,带来了一股自由的气息。
于漪回忆了几十年前的一件小事——她在批评某位调皮的学生时脱口而出,“你又不是十三点。”话已出口她自己也吃了一惊,“十三点”正是班上学生给这个孩子起的外号。“言由心生,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和学生保持平等,尊重他们的人格。”于漪郑重地找到学生道歉,并将这件事情视为终身遗憾,无法原谅自己。“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也成为她的名言。
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