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睹故宫《清明上河图》观众排队6小时 其他名作被冷落

2015-09-18信息快讯网

特展如何看门道?

“对于这样的文化精品,不应走马观花满足好奇心,而是要了解其中的门道,这样才更有意义。”故宫博物院书画研究部主任曾君向记者表示,《石渠宝笈》特展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展览。参观前,观众可通过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故宫”等平台及故宫出版物,了解展览信息,以提升参观效果,获得更加全面、深刻的参观体验。

据介绍,当年编撰《石渠宝笈》的时候,皇宫里的藏品是分等级的,密码就是画上的印章。这次特展,把每张画上的每个印章都放大了,还配有释文,观众可以一探究竟。《石渠宝笈》著录的作品钤印也都有规矩,比如说,初编里,次等作品只钤“乾隆御览之宝”和“石渠宝笈”,上等品则还要加盖三枚——“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合称五玺。

为了方便观众,《特展图录》《清明上河图的故事》《紫禁城》等书籍杂志被运至武英门外的故宫商店供观众翻阅和购买。此外,武英殿中1/3的展品都有专属二维码和语音介绍,展厅已安装了免费WIFI,还有30名志愿者开展专题讲解服务,同时设置了500台专用自动讲解器。

作为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的献礼之作,《石渠宝笈》特展自9月8日开幕后引起热烈反响。诸多难得一见的重量级书画精彩亮相,观众参观热情不断增长,尤其是在武英殿展区,为亲眼目睹《清明上河图》国宝真容,观众们在武英门前排起长队,最长需要等候6个小时。

“很多观众排长队只是为《清明上河图》而来,但却忽视了其他那些同样难得一见的书画珍品”。故宫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石渠宝笈特展”一共展出283件珍贵的书画藏品,“典藏篇”和“编纂篇”分别在武英殿和延禧宫同时展出,实际上是相互呼应,互为一体。

现场火爆:开展至今观众近十万

作为故宫书画馆的武英殿位于紫禁城西南角,常年不定期设有展览。过去,因为不在旅游团队热门的“中轴线”,武英殿可以说是“门可罗雀”。可如今,这里每天都是观众如潮,据初步统计,“石渠宝笈”开展至今累计接待的观众已近十万人次。而这其中的绝大多数,经历长达6个小时的排队,就是为了一睹十年来首次全卷展出的《清明上河图》真迹。

“从屋顶瓦片、到人物着装和发型,感觉很逼真,恨不得能再凑近一点看看。”昨天在武英殿外,南京林业大学大四学生唐诗韵对记者说,一个月前知道有这个展览后,她特意和两位室友相约来到北京,她们昨天一大早就赶到故宫,从九点左右开始排队,直到下午快两点才进入展厅。“虽然等了这么久,但能亲眼看见一次,还是值得的!”

加强安保:适时限流独辟通道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特展现场看到,故宫武英门外等候参观的观众仍排起长队。武英殿正殿中,只有《清明上河图》单独辟出了一个排队通道,在工作人员催促声中,参观者缓步前行。整个武英殿区域增设了多处岗位,故宫博物院开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设有岗位26处,共52人,是以往人数的5倍,他们还会根据观众排队情况随时增加人手。

据介绍,为保证文物和观众安全,故宫博物院采取了通过进出分离、单向参观、适时限流等措施,控制武英殿正殿单位时间内观众数量保持在200人左右;当展厅内观众满200人时,在武英门东门以南沿台阶、石桥方向设置隔离带,观众在此排队等候,“量出为入”。此外,为避免观众烈日下长时间等候,故宫院方为还在排队观众增设40把座椅,共可坐120人,以方便老人及有需要的观众短暂休息。目前看来,在武英殿区域,观众平均需要排队3-4个小时,高峰时段排队时长会达到6个小时。

对比明显:冷热不均令人遗憾

实际上,这次以《石渠宝笈》著录书画为主的展览,有包括《游春图》《伯远帖》《冯承素(传)摹兰亭序帖卷》等重量级展品在内的283件书画珍品对外展出,这些珍品多为历代书画中的经典之作,《清明上河图》只是其中之一,但受到的关注显然非比寻常。

在展厅记者注意到,与《清明上河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声名遐迩的多幅名作却“静静”处于周边展柜位置。有的观众在观赏完《清明上河图》后,对其他名作仿佛兴趣不大,要么也只是匆匆一瞥,还有很多观众甚至没有时间再去东西配殿欣赏,更不要说在另一个展厅延禧宫内的“编纂篇”,有包括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在内的许多珍品。记者在采访时还了解到,与《清明上河图》同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阎立本《步辇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之前也曾在武英殿展出多次,也未见如此火爆。

对此,故宫博物院相关负责人直言,故宫博物院的本意是希望展现出“石渠宝笈特展”的学术内涵、文化厚度和历史纵深。《清明上河图》作为特展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本单元中其他展品以及武英殿东西配殿的另两个单元,共同组成了展览的内在逻辑,一起诉说着《石渠宝笈》著录珍品的不凡身世、文化源流、历史长河。而这些,是故宫博物院希望观众更多去关注和了解的,但在实际中,也是很多观众在参观中所忽视的。

>>相关链接

部分名作解读

《伯远帖》“三希”里唯一真迹

在武英殿内,《石渠宝笈》特展打头阵的作品是东晋王珣的《伯远帖》。《伯远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当年被乾隆帝集齐,放在养心殿的暖阁里,同时把贮藏这三件书法瑰宝的房间特别命名为“三希堂”。

此后,这“三希”经历波折,其中《快雪时晴帖》成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中秋帖》和《伯远帖》则留在北京故宫。有趣的是虽然当年乾隆帝最偏爱《快雪时晴帖》,不过此后研究表明《快雪时晴帖》其实是唐摹本,而《中秋帖》也是宋代米芾的临本。《伯远帖》是一封问候友人病况的书信,书法痩劲古秀,顿笔含章草遗意,与王羲之早期作品《姨母帖》接近。

《游春图》中国早期山水画代表作

实际上《游春图》卷并没有作者的名款,也没有图名,只是因为宋徽宗赵佶在前隔水处题有“展子虔游春图”而得名,历代也将其归入隋朝画家展子虔的名下。展子虔是当时杰出的画家,供职宫廷,历经北齐、北周至隋代,擅长画车马、人物、楼阁和山水,创作题材非常广泛。

溥仪曾以赏赐弟弟溥杰之名将其带出皇宫,《游春图》流落到民间。1946年,著名收藏家张伯驹以重金将其购藏,并于1952年将《游春图》捐赠给国家文物局,交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五牛图》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

在武英殿的东西配殿,也有不少国宝值得一看,唐代韩滉的《五牛图》便是其中之一。

韩滉擅画人物和畜兽,以绘田家风俗和牛羊著称,《五牛图》卷就是他的传世名作。而且《五牛图》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纸质为麻料,具有唐代纸张的特点。画作中五牛造型准确,形态各别,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