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三登《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海交大医学院沉寂五年甚至愿意排名倒退,也要坚持做这件事

2019-08-03信息快讯网

一周三登《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海交大医学院沉寂五年甚至愿意排名倒退,也要坚持做这件事-信息快讯网

2019年的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爆棚了:短短一周间,国际临床医学顶尖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影响因子70.67) 连发三篇重磅临床研究论文,报道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脏内科陈楠教授团队、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叶霜团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一周三登《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海交大医学院沉寂五年甚至愿意排名倒退,也要坚持做这件事-信息快讯网

仁济医院叶霜团队

业界认为,这些“破天荒”“历史性突破”的临床研究成果。这背后,实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向临床医学学科的科学研究重大转型道路上的阶段成果。

“我们中国人跟西方人长的一样吗?不一样。我们的祖宗不一样,遗传背景不一样,生活方式不一样,拿西方人的治疗标准来医治国人,合适吗?”谈及临床型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说,“我们不能总是把国人的健康寄托在他国的标准上。”

这些年,通过推进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在临床诊治标准、新药研究、新治疗方案确定方面,交大医学院正不断走向国际医学舞台的中央。

辉煌成绩下的忧患意识,三甲医院与普通医院的差别在哪?

上海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科实力雄厚:自从2011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连年在全国医学院校排名第一,SCI论文数量也是连年列全国医学院校之首。无论在ESI排名,还是教育部的学科评估中,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科连续多年都是排名第一。

辉煌的成绩下,这座医学院内部却饱含忧患意识,决心实现临床医学学科的转型发展。

这是为何?

早在2007年1月,时任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的陈国强教授在医学院2006年度科技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上反问:

三甲医院或研究型大学医院与普通医院是否应该存在差别?差别应该在哪里?恐怕不是床位多少、收费高低。

在他心中,三甲医院就要有高超的诊断、治疗凝难杂症的能力。

他说,要有这些能力,靠的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提出科学问题,进而通过科学研究解决问题,把我们的临床成果拓展到下级医院,这才应该是三甲医院的使命和责任。

“我们必须看到,现在一讲到研究,就讲细胞分子基因等,但我想问,是不是临床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很显然,回答是否定的。其实,临床资源丰富大有可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关系,大力倡导开展具有临床诊断和治疗价值的临床研究。”

陈国强坦诚,在唯项目、唯论文的时代,推动结果不可知、研究周期长,需要团队作战的临床研究,很难。每个医护人员需要论文、项目参与职称评定,各种排名也离不开论文。作为院长,在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把以“项目”“论文”和“科技奖励”为考核指标的科研工作搞上去。

这是所有人要面对的现实。

但几年后,交大医学院的决策层认为,既然在中国,交大医学院的项目、论文、科研奖项已“傲视群雄”了,是否能有接受论文、排名方面可能暂时落后的勇气,鼓励医务人员利用临床资源开展规范的临床研究,成就一批疾病诊断治疗标准,惠及人民健康,也为国家创新药物和生物医药产业 爆发期的来临夯基垒台,搭建高效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平台。

2014年开始,上海交大医学院依托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在临床医学学科中全面启动基于临床资源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计划。

“纳税人的钱来之不易。如果高原高峰学科的大量投入,不能用到实处,并取得实效,我深感是一种罪恶。”陈国强如是说。

一周三登《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海交大医学院沉寂五年甚至愿意排名倒退,也要坚持做这件事-信息快讯网

指挥棒变了,运动员未必会跑步。交大医学院通过前期调研发现,医生长期以来不愿进行临床研究的后果是临床研究能力缺乏。

2016年10月,交大医学院组织系统内医务人员召开临床研究专题培训。开班仪式上,陈国强院士就医学院力推临床研究的思考和行动即兴做了近两个小时的发言——

“我们中国人跟西方人长的一样吗?不一样。我们的祖宗不一样,遗传背景不一样,生活方式不一样,拿西方人的治疗标准来医治国人,合适吗?”

“临床医学排第一的根本标志到底是什么?根本标志还取决于是否有一批名医。名医是什么?病人不看不死心,同行不问不放心的就是名医。”

”如何培养一批‘病人不看不死心,同行不问不放心’的名医?不是靠仪器,不是靠经费,靠的是真正能为病人疾病诊治解决问题的医生,更是靠的能从临床中凝练科学问题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形成一批具有引领性诊治标准的队伍。”

“我有句话,也公开讲过——‘苦不苦看看虹桥机场的礼拜五,累不累看看我们医生开的会’。如果我们这批年轻人,也是在过这样一种生活,周末外边到处跑,开‘飞刀’,而不能静下心来,思考一些临床问题,使自己在看病的同时,逐渐向一个研究型人才去发展,对个人、对医院、对医学院来说,都是一种浪费。”

打破唯项目、唯论文旧观念,“激”出临床研究新体系

探路很难,但认定对的事,必须得去做。这是改革者必须有的定力与信念!

交大医学院副院长江帆教授介绍,基于医学院两任班子深入细致的思考,交大医学院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子过河”结合,以“临床研究能力提升”为抓手,瞄准未来,扶助青年人才,搭建临床研究平台,辅以项目牵引,力推各医院协同,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学科交叉,改变既往唯项目、唯论文的观念,不断“激”出临床研究新体系。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人才是实现跨越式发展、赢得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发展临床研究,关键是要抓紧“人才”要素,营造良好环境。

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研究体系与能力建设的核心之核心是人才。

交大医学院启动 “双百人”人才计划,其中,一个百就是在5年内培养100名临床经验丰富,善于利用临床资源开展临床研究破解临床实际问题的“研究型医师”,医学院为这支队伍提供充分的保障与成长平台,为这些青年医生设立专门的临床研究培训课程,邀请国内外临床研究大师级导师授课,分批送青年医生前往国际一流的临床研究机构学习……

当然这一项目也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

为更好配合临床医生开展转化研究和临床研究,医学院通过引育并举,培养和引进100名接轨国际前沿、面向国家临床医学需求、真正解决国民健康问题的青年“临床专职研究队伍”。

这些年来,这两支“双百人”队伍已成为全国医学领域人才培养的金字品牌。

在此基础上,医学院先后布局30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大力促进多医院协同研究的临床研究,推动附属医院的联动效应。这些项目,正是交医推动高水平临床研究能力的“星星之火”,项目的启动在各附属医院激起层层涟漪,各医院争相设立“临床医学科研项目”形成了医生争先恐后提出科学问题,总结诊疗病例,汇聚临床资源,设计研究方案,组队开展协同攻关的临床研究氛围。

2014年始,交大医学院又组建了一支以流行病学、统计学专家为主的方法学团队,陆续吸引国内外知名大学数学、药学、信息技术、护理学等专业以及来自生物医药工业界的专业人才,柔性引进了一批在临床研究领域有丰富经验的海外专家,形成一支复合型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学团队。

通过借鉴分析国际临床研究成功案例与体系,2017年交大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定位于“高水平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的专业服务、管理、教学与研究平台”,目标整合13家附属医院临床资源,培养医生及医学生临床研究能力,在医学前沿问题、疾病规范化诊治、临床诊疗新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临床研究成果。

临床研究蔚然成风,让医生真正回归到病人身边

临床研究“人才-项目-平台”联动模式真正激发了临床医生的研究热情,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回归到病人身边,从病人的病征细致观察,到规范化诊疗体系,到创新诊疗技术的应用,这一切都成为了高质量研究的来源。

五年来,交大在医学院建立临床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各附属医院建立了分中心,并在推动上海市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临床研究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影响作用。

如今,交大医学院各个附属医院已逐步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临床研究成果,研究论文先后出现在国际各大顶级期刊上。

2018年4月,由附属瑞金医院发起,心脏外科赵强教授牵头的DACAB研究成果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官方杂志JAMA主刊发表。作为一项前瞻性、随机、开放标签、平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该研究首次证实,替格瑞洛联合应用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提高CABG术后一年的大隐静脉桥血管通畅率,并具有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潜在趋势,将有望改变中国乃至世界搭桥术后的治疗指南。

2018年,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李青峰教授团队实现1.2亿元独家转让项目,创下交大医学院迄今临床科技成果转化金额的最大单纪录,相关技术将应用于皮肤再生、愈合、移植等领域,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效益。

2019年7月17日至25日,交大医学院更是沸腾了:短短一周间,附属瑞金医院肾脏内科陈楠教授团队和附属仁济医院南院风湿科叶霜团队,共三项原创性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于国际上临床医学的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一周三登《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海交大医学院沉寂五年甚至愿意排名倒退,也要坚持做这件事-信息快讯网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副主编肖瑞平教授评价道,这些研究创造了多个首次:首次背靠背发表中国团队的临床试验,首个中国率先批准的国际原创新药,首个低氧通路新药;新英格兰杂志首篇中国大陆完成、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的3期临床试验。

发表这些顶级论文的专家正是每天在手术室、在病房忙碌的医生们,他们用心在为病人服务,他们更是用他们的智慧在总结、提炼、推动临床诊疗的进步,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国医生的智慧与贡献。


作者:唐闻佳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任荃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医者以灯传灯,当尽关爱之心竭敬业所能!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李青峰教授交大医学院毕业典礼致辞
华为与西安交大共建“全球智慧校园示范基地”!全国首个“智慧学镇5G校园”建成
熊月之:百年前这些外国人为何爱上海|嘉宾新著先睹⑧
黄建忠:迎接第二届进博会开放的上海再出发 | 全力以赴确保第二届进口博览会越办越好
关注!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解析本科普通批次招生院校的录取分数
女子砸地铁车门、拉紧急拉手?上海地铁:车厢车门瞬间故障,数秒后恢复正常
【记忆】当年的夏天,上海人家里大多有这样一台电风扇!
在上海,看病可以说法语了!上海首个整合在沪留法医生与法国医学专家中法健康门诊开业
沪上名医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邱永明:扼住癌魔的“咽喉”
中共上海市委任命唐海燕同志为上海商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坦桑尼亚国防学院举行毕业典礼,这位中国军人赢得老师同学一致称赞
创历史新高!单月手术量相当于欧美大医学中心全年手术量,胸科医院:用最优医疗缓解百姓看病难
梁启超医案和我国首位哈佛医学博士
现实版《哈利波特》巫师棋!棋子自己移动,棋手隔空对弈
【天气】明天局部中到大雨、最高31度!下周重回33度左右
上海泌尿学科医生与工程师“破壁”牵手,催生跨学科创新群落,打出医疗器械“中国牌”
​上海野生动物园8月8日将开放国内首个夜间动物园
从夜间客流变化透视上海撩人月色
文汇早读 | 从夜间客流变化透视上海撩人月色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年轻人要大胆开拓自己的科研疆域
且听虫鸣——上海自然博物馆发布“听有虫”有程序,让孩子听虫“有门道”
眼睛怎么保护?零食怎么吃?这群医生把医学知识讲成孩子们爱听的故事
辉煌下的忧患:手握全世界最多的病例,中国临床医学工作为何“大而不强”?
悲痛!42年耕耘新闻教育,一生都用于培养学生……著名新闻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原副院长、教授秦珪逝世
即知即改 立行立改——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在主题教育中切实推进整改落实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占昌友研究员团队在脑靶向脂质体药物设计上取得新进展
英国外交大臣拉布访问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受到特朗普的礼遇,英美特殊关系或将开启
新发现!上海医生最新研究在《美国医学杂志》发表论文,这种监测与心血管事件更相关
上海九院眼科范先群团队和交大医学院钟清团队揭示葡萄膜黑色素瘤自噬新机制
上海交大医学院迎新,陈国强院士喊话新生,别当“光想青年”“白鸽选手”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