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中国杂志》影印本出版

2015-09-23信息快讯网

 

92岁《中国杂志》影印本出版-信息快讯网

1925年12月《中国杂志》封面。

 

92岁《中国杂志》影印本出版-信息快讯网

《中国杂志》插图。 (均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供图)

最早报道“北京猿人”、引发全球对大熊猫保护的关注、爱因斯坦《相对论》发表后跟进发布……1923年1月创刊于上海的英文汉学期刊《中国杂志》(ChinaJournal),被学界形容为“包罗万象的人文和自然资料宝库”,90多年后,基于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所藏《中国杂志》影印本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日前,《中国杂志》出版座谈会在上图举行,与会专家谈到,这次出版的整套38册《中国杂志》影印本,卷帙庞大,与以往乃至同期汉学杂志较多关注中国的历史、宗教不同,《中国杂志》刊登了大量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文章,几乎涵盖了中国的方方面面,从中可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20世纪汉学研究注入了新活力,这也使得该刊成为一份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汉学期刊。

中国文化要全面融入世界知识体系,需众多综合性学术刊物来推动。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天纲在会上提出,作为近代西方人在华创办的最重要汉学杂志之一,《中国杂志》对于促进西方了解中国、近代欧美汉学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重要史料及学术价值。

追踪“大熊猫热”,广泛研究中华物种

藏匿深山的动物大熊猫,作为一种珍稀物种为外界所了解,并为世界各地人民所喜爱,这完全是侨民学者的始创之功,而《中国杂志》正是促使大熊猫国际化的重要推手。早在1870年,法国巴黎展出大熊猫标本后,西方观众为之着迷,欧美人称大熊猫为“世上最难以捉摸的动物”。为此,《中国杂志》主编之一、英国籍博物学家苏柯仁,找到了英国内地会传教士叶长青从事研究和报道,1924年、1926年分别刊登其札记《西康的大熊猫和野狗》、通讯《穆坪:大熊猫之乡》。到了1930年,苏柯仁撰写记录罗斯福考察队在云南的大熊猫追寻之旅,而罗斯福兄弟正是已故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儿子,这次探险惊动了美国和世界,令东方“大熊猫”名声更响。

1930年代,“大熊猫热”在西方各大城市兴起,一睹中国大熊猫芳容,成了城市动物园的奢望,大熊猫的捕捉、运输和买卖持续不断,《中国杂志》继续跟踪报道。但是,随着国际上捕杀行为屡屡出现,这份有科学和人文立场的杂志开始大声疾呼,提出禁止国际社会捕捉大熊猫的建议,并刊发评论,“要把大熊猫从濒临灭绝的状态下拯救出来,这是唯一之路”。在舆论影响下,官方表态,此后所有捕猎行为都要经当时的外交部核准,且每个国家只能获准进口一只大熊猫。不止大熊猫进入了汉学专家视野,可以说,《中国杂志》广罗中华物种,聚焦中国蟋蟀、鸟禽、蚂蚁、豪猪、海豹,以连载方式刊登相应主题研究文章,可读性颇强,堪称博物学的广角式探究。令人称道的还有《中国杂志》对科学消息的及时追踪,1927年1月号的《中国杂志》“科学札记与评论”栏目中,苏柯仁发表《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吗》,使其成为最早报道“北京猿人”消息的专业杂志之一。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纪志刚说,从《中国杂志》19年经历来看,这是一份学术探索和社会责任并重的杂志。出于中国社会需求,加上抗日战争爆发,专业与普及、学术与社会的初衷,越来越朝后者倾斜,时事评论比重不断增加。1938年杂志改组后,《中国杂志》最终转型为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主,兼具社会、时事和文化内容的综合性刊物。

文理知识并举,激发公众学术兴趣

有专家认为,中国近代知识界除了需利用科学、发明“新知”外,还有一项重要使命,就是要把大量传统文化遗产转型为人类通用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而《中国杂志》无疑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1927年,主编苏柯仁撰写社论《科学无国界》,文中提到,“科学无国界,以及知识的国际化,这是已被20世纪全人类普遍接受的事实。任何一个民族的人民,要是还在声称他那落后和过时的文化还可以躲在人类知识体系,维持着某一个角落,或者有权守着一条独自的研究路线,都是没有人会相信的。”

辜鸿铭为刊物撰写“新年贺词”诗歌、伍连德所发表的防疫学成果被提名诺贝尔奖……通观《中国杂志》的华人、华裔作者名单,不难发现,大多为在上海和通商口岸地区的大学和政府机构中工作的学者,许多有留学背景。伍连德、洪深、辜鸿铭、袁同礼、唐绍仪、江文汉、黎照寰、俞大絪、竺可桢等当时知名学者,直接用英文写作,不假翻译就进入国际学术圈。难能可贵的是,《中国杂志》以其敏锐嗅觉,吸纳集聚了大量华人学者资源,加上西方汉学家的著述,令这本杂志学术含金量和人文品位大大提升,也大大激发了公众的学术兴趣。

《中国杂志》的一大特色便是立足本土,多数刊登有关中国的生物、地理、国学、国艺、历史、文学、政治、社会的原创性研究文章。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邹振环说,“在华言华”的编辑策略,使得一批华人学者更容易成为作者,直接参与到刊物中来。“两位主编分工明确,苏柯仁更倾向自然科学,著名汉学家福开森则运用广泛人脉,在‘美术’栏目先后刊登江亢虎、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鲁迅等人的作品,令杂志面目愈发多元化。”

文汇报记者 许旸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