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孤本《宝晋斋法帖》影印出版
■本报记者 许旸
当上海图书馆所藏国宝孤本插上出版的翅膀,无疑将令更多读者与学者一饱眼福。昨天,据国内唯一宋拓全本、国家一级文物高仿精印而成的《宝晋斋法帖》在上图首发。
这部汇刻王羲之、王献之、米芾等晋宋名家真迹的经典传世名帖,代表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向来为历代书法家、收藏家所推崇。此次《宝晋斋法帖》由上海人民出版社限量仿真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与上图还将陆续合作推出《宋拓九成宫醴泉铭》《唐绍仪档案》。在业内专家看来,面对前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再度采掘古代典籍的史料价值,亟须文博机构、出版界、学术界通力合作,继绝存真、传本扬学。
汇传世名帖,赖此得见晋唐人仿佛耳
《宝晋斋法帖》的曲折流传,颇具传奇色彩。
1101年,北宋大书法家米芾得到宰相蔡京所藏东晋王羲之《王略帖》、王献之《十二月帖》及谢安《八月五日帖》墨迹,欣喜不已,遂将书房命名“宝晋斋”。后米芾担任安徽无为军使时,将这三帖墨迹刻石。后因兵火,石刻残损,无为后守葛祐之据火前拓本重刻三帖。刻本与原先残石同置官舍,可惜,又遭毁损。1254年至1269年,曹之格担任无为通判时,历时15年搜集旧石重新摹刻,第一卷拓原三帖残石,又增加曹氏家藏的晋帖及米芾帖多种,集为十卷,题名为《宝晋斋法帖》。这也就是今人所看见的第三代刻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
有学者称,千百年来,因其他古刻多已散佚,《宝晋斋法帖》中绝大多数名帖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刻本,其价值之高,自不待言,并为历代书法家、收藏家所重。元代著名学者陈绎曾生活的年代距南宋仅六七十年,但他已觉得“佳帖难得”,而《宝晋斋法帖》使“学者赖此得见晋唐人仿佛耳”。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唐兰在其1962年所著《宝晋斋法帖读后记》中感叹:“在14世纪初期尚且如此,到现在又经过600多年,能看到这样接近于完整的宋刻法帖,当然令人兴奋。”
古籍文献价值,通过翻印得到再生
从三代刻本以及流传史中不难看出,一部《宝晋斋法帖》凝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更集中体现了前人的热爱与坚守。而如何保护开发典籍,促进先人文化宝库最大限度地传播和利用,也成为当下时代的一项使命。
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兴康说,此次出版《宝晋斋法帖》,在根据上图所藏十卷全本原帖影印基础上,还附印了该馆20世纪60年代初征集的宋拓《宝晋斋法帖》残卷一册,补齐了现有十卷本所缺之卷九《米芾临谢安八月五日帖》,卷十《祥瑞帖》《满庭芳词》及《贺圣朝词》后所缺“右江西帅司帖”六字。“前后历时近两年,期间出版社同上图专家、摄影师、美术设计师,围绕法帖的装帧、开本、墨色、用纸、包装等设计细节多次沟通。依据原帖纸张特性,定造了进口特种纸张,并反复打样推敲,高仿精印,精准再现原帖风貌。”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告诉记者,文物不具备再生性,然而古籍图书的文献价值,即书的内容可通过翻印方式得到再生,使其能继续为人所利用,这便是古籍的再生性保护。因此,影印古籍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既能为学者准确快速地提供原始史料,也可让书画爱好者有更多途径观摩欣赏。他说,上图多年来整理现有善本碑帖等古籍,与多家出版社共享资源,合作推出“翰墨瑰宝”“碑帖名品”等系列,让国宝不再孤单“躺”在库房,而是以出版物方式为更多人所知所见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