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亟需攻破“缺人”瓶颈
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解决人才缺口是关键。
“总体来说,目前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太偏理论了。从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80%都选择进企业工作,而非搞科研。”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徐步陆开门见山地说,实干型人才整体偏少,行业内不少企业招聘难。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集成电路产教融合推进共同体”在沪成立,发起的六家单位涵盖产学研三界。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全新平台上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业内招收学员、提供培训服务。于是,70名来自高校、企业,有一定集成电路设计基础的学员汇聚到同一课堂,名为“现场可编程门列阵(FPGA)及异构系统的软硬件设计”的主题培训随即启动。
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6-2017)》显示,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从业人员总数不足30万,但按总产值计算,人才需求数在70万——产业人才缺口达40万。而根据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本市集成电路从业者约15.6万、技术人员6万;在上海地区,有近万个集成电路工程师岗位在招聘网站虚位以待。
“当前集成电路人才缺口较大,企业招人困难,企业间相互挖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徐步陆介绍,一位具有5-10年工作经验射频工程师的平均年薪为32万元,10年从业经验以上者平均年薪达到43万元。但不少集成电路企业都表示,即便开出如此高薪,招人仍然困难,人力成本不断上升。这也已经成为了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之一。
集成电路人才的最大来源是高校毕业生。不过,按照沪上某知名半导体企业负责人的说法,大学生基本无法“来之即用”,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是造成目前集成电路人才缺口的主要原因。
因此,“集成电路产教融合推进共同体”一经成立,六家发起单位就推出行业技术培训服务。此次招募的首批学员,将利用周末时间完成80小时的课程量。据悉,这也是上海集成电路行业深化产业融合、应对产业技术升级、提升工程人才能力的又一务实举措。
另据了解,为破解产学不对接的难题,今年6月,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厦门大学4所高校建设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探索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高端人才机制,打通互联互通的人才培养和交流途径。
除了高校毕业生,集成电路人才的另一大来源是在职工程师。按照业内人士的看法,若能为他们打造提升职业技能的平台,也能极大提升沪上集成电路人才的专业技能,从而缓解行业的人才缺口。
记者了解到,“集成电路产教融合推进共同体”的六家发起单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格科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合肥格易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和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从发起单位构成看,该平台旨在培养偏工程技能方面的人才。
徐步陆介绍,目前的课程共有13门,未来有望拓展到100门。其中,率先纳入培训课程的FPGA,就是一款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和物联网上的处理器。在授课时,授课团队会使用虚拟现实教学,让学员在虚拟影像中“看到”光刻机、刻蚀机,从而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目前,“集成电路产教融合推进共同体”已经启动第二批成员招募,成员范围将进一步向长三角和全国辐射。此外,电路教育集团也将进入启动筹备阶段。
作者:沈湫莎
编辑:苏展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