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站在聚光灯下,但不要将他们灼伤”《放牛班的春天》中文版音乐剧上演,原版导演有话说
由法国同名电影改编的中文版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已于8日起献演上海大剧院。昨日,法国原版电影导演、中文版音乐剧监制克里斯·巴拉蒂对谈原上海大剧院艺术总监、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钱世锦在建投书局,与观众分享了这部经典之作台前幕后的故事。
曲终人散并非结束,重要的是追寻过程
“电影上映前,我就有把它改编成音乐剧的念头。”巴拉蒂导演用“强烈的情怀”,形容他对《放牛班的春天》割舍不下的感情。
《放牛班的春天》在全球取得巨大的成功后,很快有人建议他拍摄续集,或启用电影原班人马制作音乐剧。但巴拉蒂出于对故事的珍惜,对音乐剧的制作慎之又慎,一概回绝了商业运作的赚钱捷径。
巴拉蒂出生于艺术世家,叔叔是著名电影导演雅克·贝汉。他很小的时候就父母离异,随祖母在一个压抑闭塞的小山村长大,直到一位音乐老师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教巴拉蒂唱歌作曲弹吉他,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放牛班的春天》在某种意义上,带着强烈的自传色彩,让巴拉蒂一直“想继续这场冒险,却不仅是重复自己。”
十年后,人们逐渐淡忘了这部电影。巴拉蒂才放心着手开始了音乐剧的改编:挑选新的演员,创作多首新歌。电影原版的背景设置在二战后法国乡村学校,结尾蒙丹一把火烧了学校,老师马修失去了工作,巴拉蒂以此寓意“重生”:“合唱团虽然结束了,但旧学校所代表压制学生、没有人性的制度,也在火中化为灰烬。老师马修寻子、贝比诺寻父,观众也知道有孩子最终成为了音乐家……一切没有结束,重要的是追寻的过程。” 但拍摄也留下一些遗憾,孩子们表现得比较伤感,而巴拉蒂希望在音乐剧的版本中,进一步激发孩子们身上无穷的生命力。
他为音乐剧重写了剧本,仿佛从一张白纸般重新开始创作,还为中文版制作中开放了本土化改编。戏剧舞台有很多限制,却也给用各种手法表现电影场景,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音乐电影’的说法其实在法国不太流行,电影版《放牛班的春天》里只有六七首香颂,但在音乐剧里,一共有15首歌,孩子们现场表演的感染力也强得多。”巴拉蒂说,儿童演员的卡司也和电影版一旦开拍就无法改变不同,不仅演出时每个角色都有三位小演员轮替,随着小演员的成长也会进行卡司更新。他期待看到音乐带来的奇迹,点亮更多孩子的人生。
“中文版的儿童演员,我觉得比法国的儿童演员更优秀。”巴拉蒂观看上海首场演出后,为小演员们身体语言和情感表达的丰富叹服。“每个孩子看上去都像有占领舞台的欲望。”演出前,巴拉蒂习惯会在后台问小演员紧张吗?法国小演员的回答是“有一点。”而中国小演员“害怕什么,紧张什么呀?”的天真回答,让他感到十分意外。制作方七幕人生透露,此次演出的小演员很多都参加了《音乐之声》等剧目的巡演,有100多场演出的丰富经历,“职业素养”不亚于专业演员。
让孩子站在聚光灯下,但不要将他们灼伤
钱世锦表示,《音乐之声》《摇滚学校》《欢乐满人间》等经典音乐剧都有和《放牛班的春天》类似的主题:用音乐和爱意感化孩子,引导孩子走上知识的道路。音乐是潜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热爱,挖掘出他们无穷的勇气,驱使他们走出深渊。
《放牛班的春天》确实改变了电影中几个孩子的命运轨迹。巴拉蒂回忆,有位小演员从不喜欢上学,却在拍摄后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背书、认真学习。他们长大后并不一定会成为演员,却从音乐的学习中找到了乐趣,证明了自己不是“没有前途的懒孩子”。另一方面,巴拉蒂也不赞同把孩子的才华当成一棵摇钱树。“成名的过程不是那么简单。让孩子站在聚光灯下,却不能因此灼伤他们。”
他认为音乐剧的演出与“童星出道”有所不同。“学习音乐是需要长期的过程,可以抵抗对于迅速成名的渴望。古典音乐家不可能在三个月内迅速成名,音乐剧演员也是如此。我知道有所谓厉害的童星,什么都会,但总的来说这样成名就像挤海绵,持续不了很久。”这也是巴拉蒂没有拍摄续集,而是改编音乐剧让故事延续的原因之一。
据悉,中文版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将在上海大剧院大剧场上演至25日。
作者:吴钰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卫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