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而不腻,自带酒香!沪西这个葡萄园,新品一茬接一茬,摘得14个全国金奖!
时间进入八月,又到了吃葡萄的季节,位于沪西金山区的施泉葡萄园里,几百亩的葡萄园连片成晶,一串串紫红、翠绿、黑亮的葡萄垂挂在绿叶之间,晶莹剔透引人垂涎。过去几年里,施泉葡萄已经累计获得全国性金奖14个、市级金奖14个,成为上海水果里的一张名片。
上海地区湿热多雨,按理说并不适宜种植喜好干旱通风的葡萄,曾有人拿来新疆“无核白”苗木到上海试种,结果一颗果子也没结出来。作为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上海综合试验点,施泉葡萄基地与上海农科院结成了“手拉手共成长”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十多年研究,培育出适合本地种植的30余个国内外优良品种,市民们耳熟能详的“巨峰”“夏黑”“申华”等。这个夏天,农科院送来的新品种“申爱”“申丰”等完成首次采摘,经过进一步试种改良后,将上市丰富市民的水果盘。
在“中试”基地,“摸清”葡萄“脾性”
今年,施泉葡萄里卖得最好的是一款叫做“申华”的新品种,一颗有荔枝大小,通体紫黑,甜而不腻,自带一股酒香。
“申华”上海农科院自主培育的新品种,在施泉葡萄园种植近十年了,近两年叫卖声才响了起来。这种葡萄在市场上不多见,因为大半实现了“田头销售”——“老饕”们自己开车来园区里买走了。
这样的场景,在农科院初次送来“申华”苗时,上海施泉葡萄园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卢玉金想都不敢想,他说:“第一年,种植‘申华’的间距太宽,葡萄藤长到了小臂粗细,果子却稀稀拉拉,阳光一晒就裂果。”
葡萄是一种十分考验种植技巧的水果,种植间距、支架形状、光照、施肥、湿度甚至产量多少,都有可能影响它的口感。因此,农科院以施泉葡萄园为试验基地,“摸清”各个品种的“脾气”。以“巨峰”为例,一亩地设置3个大棚,每穗结果数量严格控制在40—50粒,每个大棚的产量在500斤左右,亩产量控制在1500斤左右,结出果实的品质才堪称完美。
改进生产方式,提高品质和收入
普通葡萄的亩产值在1-1.2万元,而施泉葡萄的亩产值达到3万元,为何?优质优价。在施泉葡萄核心基地,70%的产品是市民主动到基地来采摘或提货。而施泉葡萄能够长时间保持高品质,与农科院的技术指导密不可分。
在施泉葡萄园,除了悬挂在头顶的葡萄架,还能看到一种微型架。这是为新品种“申华”研发的新型葡萄架:葡萄藤随着藤架延伸开来,状如双翼,因此又叫“飞鸟架”。农科院林果所葡萄团队副研究员查倩告诉记者,采用这种葡萄架势后,提高了果实的架面层,避免了弯腰,方便工人操作。
葡萄也容易“生病”,农科院专家告诉卢玉金,千万不要让“花期前后”“空气湿度95%”和“温度22℃”这三个指标“碰头”,因为这三要素是灰霉病的主要成因。在三要素中,空气湿度最好调节,卢玉金想出了铺设地膜降低空气湿度,用了这一招,施泉葡萄的患病概率大大降低。
苗木+操作手册,上海葡萄种遍全国
今年,“申华”葡萄的种植面积只有20亩,已经打响了知名度,并有了供不应求的趋势,卢玉金表示,明年会扩大“申华”种植面积。
事实上,不少嗅觉敏锐的农民已经来到施泉葡萄园“取经”,其中不乏江苏、宁夏、云南等地的农民。查倩表示,他们看中的不仅是葡萄品种,还有一整套种植方式。他们将品种加操作手册打包授权给这些农户,希望培育出品质更好的葡萄。
上海市农科院提供苗木和栽培技术,施泉葡萄园完成“中试”,两者携手也走出了一条快速将种质资源变成商品的道路。得益于这一模式,刚走出校园的年轻的查倩已经见证了“申华”上市。
目前,农科院的第二批品种又马不停蹄地在施泉葡萄园展开试种,“申丰”“申爱”“申悦”等品种已经完成首次采摘。其中‘申丰’紫黑色、水汪汪,酸甜可口,在给市民“尝鲜”时,获得“最受市民喜爱的葡萄”称号。在不久的将来,上海市民还将能吃到品质更高、体验更多的优质本地葡萄。
作者:沈湫莎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