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绍雷:中俄合作强劲的“内生动力”来自何方?

2019-08-23信息快讯网

冯绍雷:中俄合作强劲的“内生动力”来自何方?-信息快讯网

2019年6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大剧院共同出席中俄建交70周年纪念活动

【导读】在中俄建交70周年之际,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认为中俄建交70周年具有深刻的当代意义。由于中俄都是海陆地缘政治大国,两国的长期合作揭示了地缘政治之于国际关系的内在关联性。俄罗斯摆脱“向西看”的历史思维和惯性,保持战略定力,是“向东看”能否成功的关键。中俄两国所参与的“现代性”争议进程中均体现出对当今世界普遍而深刻的影响力。

冯绍雷:中俄合作强劲的“内生动力”来自何方?-信息快讯网

中国和俄罗斯(苏联)建交70年来,伴随着二战后世界风云变幻,经历了冷战结束后国内国际政治经济转型的重大考验,尤其是21世纪以来国际局势的巨变,双方关系已成为当今国际舞台上具有强劲“内生动力”和高度成熟的一组大国关系,并且势将成为推动未来国际局势稳定发展的关键角色。但是,中俄关系越是显示重要影响,越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就越需要对这一组双边关系的涵义进行深入阐发和体认。只有这样,才能在舆论高度多样化的当今世界,使中俄关系真正起到既稳定和谐又革故更新的作用。

海陆地缘政治对峙与连接视角

作为一种思想理论方法和认知工具的地缘政治,其主要内容指的是国家间政治与战略缘起于各国政治在不同地理空间背景下的相互关系及其配置运作。马克思在《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这部经典著作中曾经深刻揭示了作为海洋帝国代表的英国地缘政治战略的实质。20世纪晚期以来,国际史学界最为受人关注的“年鉴学派”也曾以强调地理、文明等长时段因素而著称于世。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普京曾多次说过地缘政治要比意识形态来得更为深刻。这是俄罗斯在抛弃意识形态立场后依然遭西方无情打压,痛定思痛之后的切肤之感。

*亚洲也推进地区合作,为何没有欧洲的地缘冲突?

第一,目前东西方不同的地缘政治格局,既源自于俄罗斯对自身与西方关系的反思,也受益于中俄关系的定力,预设着未来中俄的基本发展路径。北约东扩、欧盟东扩,曾使原本想接近西方的俄罗斯不堪承受压力,欧洲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地缘冲突与对抗。亚洲也曾借鉴欧洲进程,推进地区合作,但没有搞欧盟式超越民族国家主权界限的一体化。因此,亚洲虽有诸多复杂矛盾和纠纷,但始终没出现北约东扩本身和俄罗斯对其反弹的大规模地缘政治界限的变动。这是中国和俄罗斯在友好合作的巨大定力、本地域文明传统的顽强作用之下,亚洲取得发展机遇极其重要的地缘文明与政治背景。

*东西德统一了,亚洲的台湾海峡和朝鲜半岛却未统一?

第二,欧洲冷战全面终结后,包括作为冷战标志的东西德实现统一,但在亚洲的台湾海峡、朝鲜半岛却始终残留着两个因冷战分裂而没有实现完全统一的国家。这一事态表明:大陆地缘政治与海洋地缘政治之间的对峙几乎是一个永恒话题。海洋地缘政治的空间不连续性特征,不但使其可免于像大陆各政治单位之间那样的相互扰动的弊端,而且会始终利用这一弊端力图打破大陆空间连续性基础上形成的合作,以避免大陆政治合作对海洋霸权的潜在威胁。当然,这也会在大陆各方的统一与合作之中打进锲子以图分化。

*介于海洋和大陆地缘政治之间的中国为何有合作性?

第三,中国不会重蹈列强争霸的地缘政治模式。中国客观上作为介于海洋地缘政治与大陆地缘政治之间的政治大国,有必要反制两种地缘政治逻辑对抗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以介乎大陆和海洋文明之间的空间优势,以及包容务实与意识形态超越性,连接东西两端,寻求合作机遇,迟缓和消弭冲突与对峙。“一带一路”倡议就是此种空间逻辑的一种反映。所以,在这样客观的地缘政治逻辑之下,中俄两国不仅有巨大的合作空间,而且还有以中俄合作为基础进一步寻求更大空间范围大国合作的逻辑可能。

冯绍雷:中俄合作强劲的“内生动力”来自何方?-信息快讯网

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讲堂第126-3期嘉宾主讲《中俄关系:中美胶着下的新走向》)

尚未解决的现代性争议视角

中俄关系70年的发展,不仅在国际政治领域,而且在现代性问题领域,也是一个带有普遍性含义的话题。20世纪60—70年代以后,有关现代性问题的谈论和争议乃是学术界影响最为广泛且直接作用于国内国际思想发展的重要命题。当时的一个基本取向是把欧美视为“现代”的标杆,把尚未达到欧美标准的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视为向以欧美为标志的现代性的过渡。一切非西方国家必须经过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所称的“祛巫”过程才能进入“现代”状态。实事求是地说,这一学说对于推动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曾起到过重要作用,但它并非是认知的终端。

*线性进步模式被“多元现代性”范式替代

冷战终结之后,西方意识形态强劲引领之下一个更大规模的“祛巫”过程在俄罗斯等前社会主义国家及众多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加以推广。然而,事与愿违,以“休克疗法式”推广新自由主义转型模式的企图,遭遇了并非具备欧美文明历史条件的国家和地区现实与传统不同程度的反弹,在俄罗斯等传统大国则出现全面逆转。于是,以“现代”取代“前现代”的线性进步主义模式,迅速地被“多元现代性”范式所取代。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到21世纪的初期,世界历史进程的“多样性”“多元性”甚至“多极性”话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一潮流也因之成为推动沿革的巨大动力。但是,这同样也不是“现代性”问题辩论的终点。

*省却必要的革故更新,多元性是否有生命力?

当下的挑战在于,虽然简单地以西化的“现代”取代发展中和转型中地区的“前现代”线性思维的弊端明显,但如果仅仅是以“多样性”“多元性”甚至“多极性”来取代“现代—前现代”范式,而忽略了必要的革故更新,一个缺乏现代性支撑的“多样性”进程是否也存在问题?在东西方力量对比还没有发生根本性逆转、在西方还具有相当雄厚优势的情况下,是否也有可能导致误判和不必要的对抗?

所以,关于“现代性”问题的思考实际上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西方“现代性”思考中曾被大大忽略的广义“安全”问题登堂入室——在人类自身生存问题都遭到严重威胁的局面下,“安全”无疑成为当今国际关切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中俄合作的深层次且非常现实的背景。可见,如何将“现代—前现代”“多元现代性”推进到当下的构建“安全、多元、可持续的现代性”的新高度,已成为推进中俄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前提。

*尚未完成现代性的中俄能否挖掘合作的思想动力?

当前,东西方力量对比虽发生重大转折,但是依然处于长期胶着状态,而且传统的西方依然具有强劲的生存与创新能力。当世界历史进程中有关普遍性和特殊性两者之间何者更为重要的争论也尚未得出最终结论的时刻,对中俄关系发展路径的把握乃是一个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紧密连接的十分重要的问题领域:从“现代性”问题高度反观中俄关系发展的意义,发掘其内在的思想动力,坚决推进和深化中俄关系;同时从战略和政策运作的实施过程中,恰如其分地把握分寸,使之成为中国自身发展和国际社会稳定进步的一块难以撼动的基石。

总之,中俄关系的发展需要得到思想理论界坚定不移的支持,思想理论界本身也能够从中俄关系实践中获得灵感和启示。在当前中俄关系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同时,将中俄关系的发展脉络与思想含义作深入梳理,这与中国的大国地位相称,也合乎当下诠释国际事务之所需。


来源:《当代世界》2019年第8期

作者: 冯绍雷

编辑:袁圣艳

责编:李念



美国不想让中国“北斗”进入全球市场 俄专家:中俄合作前景看好
书展讲座报名|黄仁伟/冯绍雷《走近“一带一路”,解读大国外交风范》
中国新任驻俄大使张汉晖会见中俄记者,承诺推动新时代中俄关系走深走实
【中国经济有力量】制度型开放动力足
北大教授谢晓亮就美国学界排华撰文:中美合作部不是只有中国受益!
曾遭粉丝互怼,靳东与雷佳音展开第三次合作
如何判断电脑具有人的智能?请电脑和人类合作打一场游戏吧!
结构优化、动能强劲,文化产业驶入“新蓝海”
环境、消费者、竞争对手、基础设施、打法、驱动力都变了,这位阿里高管说该轮到你了!
愿笑容永伴你们,中山医院95岁陈灏珠院士捐资救助贫困儿,获救“心宝贝”今回家
2.8亿的鸡缸杯、2.14亿的五彩鱼藻纹罐,超200件世界顶级明代陶瓷一次看全
让更多“星期日工程师”发挥智慧,沪苏浙皖科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老酒馆》今开播,陈宝国六度合作高满堂,为拍这部戏破了十年酒戒
沪上名医 |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征医院骨外三科主任卢旭华:动力来自患者焦灼的目光
刘烨、马伊琍、梅婷、保剑锋、曾黎合作《在远方》,为我们熟悉的陌生人写传
上海西岸电竞产业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刚刚签署,将共同打造梦想巨蛋电竞文化中心
李强见证上海、汉堡签署新一轮友城合作备忘录,汉堡市长盛赞友城合作
85后港女北漂创业,大城市里建迷你仓:最大动力竟是失恋?
国防部:中俄首次联合战略巡航提升两军战略协作水平
宝钢股份:助力新能源汽车“心脏”强劲有力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