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驻守垃圾末端处置设施工程现场:未来的生态园有水有绿,我会带小孩来看看
又是一个大晴天。早上八点,市废弃物管理处的周晟和杨吉祥从位于中山北路的单位出发,搭顺风车赶往松江天马静脉生态园。这是他们近两年来走了无数次的行程——两人被抽调驻点督导、协调生态园三项垃圾末端分类处置设施工程建设,跟踪工程进度,检查现场施工安全。
从2017年开始,申城加快建设垃圾末端分类处置设施,2018年全面启动建设16座生活垃圾处置设施;今年正快马加鞭加紧建设这七座焚烧、八座湿垃圾和一座填埋场;到2020年,全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能力将达到3.28万吨/日,湿垃圾处置能力达7000吨/日。驻点前,周晟是市废管处综合监管科科长,杨吉祥是固废设施建管科科员,负责末端设施监管工作。这两年,他们和11位绿化市容行业专家一道,分别驻点各区和老港固废基地等一线,实地调研、倾听民意、协调各方,为垃圾分类处置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指导,成为本市全程分类体系建设链上一颗颗“螺丝钉”。
重点关注工程进度和现场生产安全
▲周晟(右一)和杨吉祥在松江区湿垃圾资源化处理工程的厌氧罐前,检查工程进度。
车行1个多小时到达松江天马静脉生态园;换做平时,他们要倒三趟地铁,再骑共享单车才能到。周晟和杨吉祥先走进青天路西侧、天马生活垃圾焚烧厂北侧的松江区湿垃圾资源化处理工程施工现场,领了安全帽戴好,和工地安全员陈云蛟一起,边询问进展和难题,边查看施工现场。
工地很大,建筑面积有2万平方米。项目采用“预处理+湿式厌氧消化+沼气发电利用”处理工艺,建成后每天可处理500吨湿垃圾和30吨废弃食用油脂,预计今年底竣工。目前,工程一体化厂房车间立杆已搭好,即将做地面结构;深基坑基底混凝土已脱模,准备加高施工;四个厌氧罐已做到20米顶标高,接下来要完成内部防腐、外部保温和底面封闭施工。工人正散布各处,忙着运工料、焊接、搭建、吊装、搬运……
周晟带着本子,边听边问边记;杨吉祥举着手机,每到关键点都拍照记录。在深基坑周边,他俩先查看混凝土凝固期是否足够,再仔细检查围挡、封闭口设置、水池围栏等安保设施。“深基坑纵深9米,周边危险点要特别注意安装围挡等安全措施,以免造成意外;基底混凝土也要等待21天凝固好,打好基础防止塌陷等隐患。”杨吉祥说,“工程都有周报和月报,我们平均每周来两三次,现场核对进度,检查施工安全。”在四个厌氧罐处,他们着重检查工人电焊作业的临时用电安全和高处、吊装作业规范性;到污水处理调节池和生化池工地检查基底建设进程和作业安全设施。
▲松江区湿垃圾资源化处理工程施工现场。
工地上,敲打钢筋的声响、吊装作业的指挥吆喝、电焊呲呲声、车辆等机械设备轰鸣声此起彼伏。上午十点多,艳阳高照,晒得厉害。周晟和杨吉祥戴着安全帽,脸上汗水滴答;阳光刺眼,他们用手挡着看向设施高处。一个小时后,两人走出工地,摘下安全帽,满头大汗,头发全湿,后背前胸都湿了一大片。
曾骑车或步行走遍两区三镇15村近100个小组
烈日下,周晟和杨吉祥步行15分钟赶往附近的天马焚烧厂二期工程工地。天气炎热难耐,他们一边快步走一边猛喝水。
二期工程正在打桩。36亩的主体结构下要打1900多根直径约50厘米的桩,最深处近30米,短桩也有15米深。二期工程预计明年年底建成,预计每天处理1500吨,加上一期焚烧厂每天2000吨的处理能力,基本保证松江和青浦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需求。
两人现场核对工程进度,检查各项安全措施后,具备一级建造师资质的杨吉祥提醒施工方,打桩不能求快,要科学合理安排施打顺序,密切监测现场周边土压力变化,不能为求进度而危及工程安全质量。周晟仔细询问桩基完成后的静压桩实验、基础开挖、基坑打基础施工等安排。
▲周晟(中)和杨吉祥在松江区湿垃圾资源化处理工程施工现场,向工地安全员询问工程进展。
“几个末端处理设施都开工了,离得又近,我们轻松很多。施工前,都是骑车或步行走村串镇,走遍松江青浦两区三镇15村的近100个小组,监督贴到村里的公示公告,协调各单位、专家和村民开沟通会,详细解释工程工艺和规划,听民意民声,解答村民疑问。”周晟说,“垃圾处理设施都面临‘邻避效应’,只有前期把工作做实,充分沟通、告知,才能保证后期施工顺利。这里的老百姓都知道焚烧厂二期工程用上了多项目前全球最先进的烟气处理工艺,很多要求高于欧美标准。”
周晟回忆,去年夏天最热时正是工程公示期,他们要保证村民充分了解公示内容,防止告示被撕。每人便背上三四瓶水,骑车或步行,一个村一个村地走。“那时候有两次差点中暑,狂喝盐汽水缓过来的,今年只跑工地,感觉还可以。”
两处工地走完,在绿植略显稚嫩的生态园,周晟告诉记者,未来,生态园里的垃圾焚烧厂、湿垃圾资源化处理厂和建筑垃圾处理厂等末端分类处置都将建成科普基地,对市民开放。“这里有水有绿,很漂亮,我会带小孩来看看。”周晟说。
作者:李静
编辑:王翔
责任编辑:徐晶卉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