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专家的精炼总结,概括了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几大特点
●面对“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设立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就是为了减少不确定性
●临港新片区不是此前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扩大版”,而是“升级版”
●衡量临港新片区改革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要看是否出现了显著的财富增长
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新在哪里?如何看待它的功能定位和未来政策走向?对于区域经济和国家发展,临港新片区设立的意义有多大?围绕这些热点话题,上海市政府新闻办昨天主办了一场媒体学术沙龙,邀请市社联副主席权衡、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国平进行深入解读。
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
几位专家都认为,临港新片区的设立,是我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之下,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要求之下推出的重要举措。用权衡的话说,当前,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进入到新的关键阶段,面对“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些事情是确定的,设立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就是为了减少不确定性,增加确定性。
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中美贸易摩擦,是几位专家不约而同提到的大背景,大家都认为,这些“逆风”对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的进一步发展,不会构成干扰,反倒有所促进。正如周国平所言,保护主义越是抬头,中美贸易摩擦越是激烈,设立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的决心和意义就越大。
周振华认为,设立临港新片区,主要是应对世界投资贸易格局变动、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调整、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以及中美之间战略博弈这四方面的变化。无论如何,目前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仍是主流,全球化正从过去以制造业和金融领域为主,转向以医疗保健、文化创意、技术服务、跨境数据等为代表的服务贸易,这使得经济全球化范围进一步扩展、内涵进一步深化。
周振华说,如果说过去几十年,我国改革开放主要是围绕自身要求推进的,更多是适应国际投资和贸易标准,那么,设立临港新片区则表明未来我们将从全球化的要求出发,在投资贸易自由化、竞争中性、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达到国际通行标准,从而彰显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决心,主动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
打造更高水平、更加自由制度体系
从五年前上海自贸试验区启动探索开始,中央和上海一直强调自贸试验区“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而是“制度创新的高地”。而今,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同样也会在制度创新方面拿出有力举措,那么,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周振华说,临港新片区不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扩大版”,而是“升级版”。他认为,临港新片区大量改革举措将触及深层次问题。如果说之前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强调“可复制、可推广”,那么,临港新片区相当一部分举措注定是无法外溢的。
在权衡看来,此前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主要是围绕贸易便利化展开,进而带动一系列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而临港新片区更强调“自由化”,包括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人员流动自由、跨境数据自由等,也就是说,既要让全球生产要素“进得来”,还要能自由配置、自由流动,这就需要打造更高水平、更加自由的制度体系。
谈到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在制度创新方面的作用,周国平说,临港新片区将对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进行风险压力测试,积累经验,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改革开放。
留足发展空间,激发财富效应
此前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相比,一个非常核心的区别在于,临港新片区相当注重在产业发展、经济转型方面发挥带动作用。周振华说,衡量临港新片区改革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要看这里是否出现了显著的财富增长。
事实上,正因为需要带动经济发展,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才会选址临港,从而为未来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
在权衡看来,与此前上海自贸试验区主要汇聚制度创新“红利”不同,临港新片区会更加注重以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区域经济高地,更强调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形成产业集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全面培育经济新动能,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周国平说,临港新片区可以进一步确立上海对外开放的战略优势,完善“五个中心”功能,增强在全球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设立在上海南部,可以与陆家嘴金融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形成联动格局。在全球经济走势疲弱的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贸易国,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内最重要口岸,临港新片区势必会成为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新载体,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的信心。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编辑:范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