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五姐妹”,寄托了叶辛对一代人的命运观照
登上位于上海中心的“中国最高书店”朵云书院,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感叹:第一次在如此靠近天空的地方与读者见面,“最近几十年上海的变化真大,光是书店业的蓬勃发展就能一窥时代进步。而我的使命,正是书写一代人命运里跳动着怎样的社会脉搏。”携最新长篇力作《五姐妹》亮相上海之巅读书会,叶辛分享了小说的创作心路。
“看看昨天的故事,想想今天的中国,就会感慨!构思《五姐妹》前前后后有30多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听说四川会理六姐妹、贵州黔南四姐妹的生活原型时,我就涌起写作冲动,要写一写共同岀生于1953年五个姐妹的人生。”叶辛谈到,小说以五个女孩在贵州桂村当知青结成姐妹及其延续为线索,小说尾声写到了2019年,重点则是“五姐妹”青春年少、情窦初开到50岁的故事。她们的性格有差异,命运必然不一样,她们人生故事的后景,正是中国和世界动天撼地的七十年。
《五姐妹》《打开贵州这本书》
叶辛 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小说不是写传统意义上的老大、老二到五妹的家中五姐妹,而是以五个同时代女性的命运缩影,勾勒出新中国70年来的波澜壮阔。《五姐妹》入选了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庆祝新中国70周年重点出版物名单、贵州省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图书作品名单。
1969年到贵州修文插队,在贵州生活工作了20余年,叶辛早与这篇土地结下了深厚情缘,并渗透到文学创作中。从上海到贵州乡下,巨大的文化反差让叶辛的思想深受震撼,他选择用小说的形式来抒发感想。白天做农活,晚上守着盏煤油灯写作,这段经历成为他一生的宝贵财富。自1977年创作处女作《高高的苗岭》后,叶辛40多年笔耕不辍,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孽债》等再版20多次,至今仍广受欢迎。
“知青岁月让我拥有了两副眼光,一是上海人看农村的视角,一是乡下人看城市的视角。”叶辛说,在他创作过程中,这两副眼光可以随不同人物角色来切换,让读者也能感受到强烈反差。到了《五姐妹》,同样是以小见大,所谓一滴水照见太阳光辉,正是借助“五姐妹”不同的性格遭遇及人生选择,在历史背景中观照个体命运,突出个体与时代洪流间的交汇碰撞,《五姐妹》由此变成漫长岁月的鲜活缩影。
在朵云书院特设“有态度的书架”上,叶辛推荐了《大自然的日历》《文学即人学》《当代世界名家散文》《4321》《古诗十九首》《世界小说一百篇》《长恨歌》等15本书,囊括中外文学名篇。他也亮出自己的阅读态度——“读书要选择,读书要思考,读了书要学以致用。读好书吧,读书给人以充实,给人以情趣和才华,读书给人以品位与气质。”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范昕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