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跨越苏州河、跨越黄浦江——与上海发展有关的两次跨越、三次转型

2019-09-16信息快讯网

上海开埠以来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两次跨越,三次转型。第一次跨越,就是跨越苏州河。上海开埠之前,苏州河是上海城外的河,在上海县城北面,离县城还蛮远。开埠以后,法租界及公共租界起来了,苏州河南岸发展起来,变成了一个非常热闹的场所。跨越苏州河,是什么概念?就是上海这片土地开始由原先的“小广东““小苏州”变成大上海。跨过苏州河之后,上海一直向南发展,向北拓展,城市空间、容量迅速放大。我认为这是上海城市发展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在那之前人们要到苏州河北边去都要摆渡,苏州河上面有很多地名都是以“渡”命名的。跨过苏州河之后,光靠摆渡可不行,要建桥,最初是木桥,最多的时候苏州河上有30几座桥梁,把苏州河北岸和南岸连接起来。苏州河北岸发展起来以后,苏州河就不是一个城市边缘的河流,而是变成了上海的内河,这个变化导致了民国时期苏州河上船只非常密集,就像现在最拥堵的路段一样很难走动。第二个跨越,就是跨越黄浦江。跨越黄浦江从上世纪末开始。黄浦大桥、杨浦大桥……一座座跨江大桥,还有一条条越江隧道,把浦西和浦东连接起来,黄浦江变成了上海城市的内河。所以上海这一座城市拥有了两条河,这是世界著名城市里面比较少见的。

上海的历史,可以说成是两次“跨越”:“跨越苏州河”“跨越黄浦江”。为什么要跨越?动力来自哪里?答案是这个城市发展的内在需要。两次的跨越过程中,上海同时又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型。1843年上海开埠是第一次转型,在开埠之前,上海县城是一个基本上以内贸或者是以埠际贸易为主导的区域性港市。上海城市跟港口紧密联系在一起,港口发达上海城市就兴旺,港口衰落了上海城市也萧条了,古代上海也一直这样。那时运到上海的货物,并不以上海为终点站,而是经上海转运到苏州,然后由苏州分到各个地方去。所以那时的上海有一个非常恰当的名称“小苏州”,因为它是作为苏州的转运港而存在。但是开埠以后上海向世界开放,变成了以外贸为主导的国际性据点,到19世纪末已经成为亚洲的头号商埠。是什么让它发展起来的?就是对外贸易。那个时候对外贸易,中国主要卖两样东西:一样是丝绸,一样是茶叶。上海开埠以后,90%以上的丝都是上海出口的,所以苏州河沿岸在19世纪后期到处都是丝仓,因为从全国各地来的丝必须要储存,积累到一定的时候才用轮船运出去。茶也一样,原先的闸北一带全部都是茶叶加工厂。跟丝有所不同,茶叶是多口贸易,就是说茶叶不仅仅从上海出口,只有江浙一带包括安徽的茶叶是从上海出口。尽管是多口贸易,上海在整个茶贸易的比重始终占1/3以上,还是茶外贸的大港。上海这座城市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我认为最主要是因为它地经江南,江南又是丝茶产地。当时外滩设立了很多洋行,这些洋行通常有6个部门,第一个部门就是丝部;第二个部门,就是茶。洋行的内部结构之所以这样设置,就是因为当时以丝茶作为最大宗的贸易商品。丝茶也是中国最早全球化的,被西方人口接受的中国商品。上海开埠后一直到1890年代,短短近50年里,法租界、公共租界已经发展得非常迅速,地价的变化非常惊人。原先外滩一带地价非常便宜,到19世纪末已经涨了几百倍上千倍。用当时的说法,租界已经人满为患,再发展很困难。那怎么办呢?只有两种途径,一是继续向西发展,所以我们通常看到的是,上海城市从外滩那一带一直往西发展,逐渐把田园变成都市。另外一条就是北扩,向北发展,就涉及前面提到的跨过苏州河的问题——就是在这种苏州河南岸已经发展繁荣,必须要通过扩容才能让城市继续保有生机的情势下,实现了跨越苏州河。

第二次城市转型形成了四个都市工业区。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规定,外国人可以在条约口岸投资设厂。在此之前上海已有外国人设厂,但不具合法性。清政府严格限制中国的民间资本投资实业,中国人要投资企业就采取一种互补的方式:由洋人成立公司,中国人把钱投进去。甲午战争之后,上海开始进入外资兴业的时代,外国的资本开始大规模地投入近代实业,主要是工业。这时,中国的民族资本家提出了一个口号“商战”,跟洋人商战,不能压制中国人,不让中国人自己来创办实业。所以那个时候开始,清政府开始慢慢地调整经济政策,允许开放民间私人资本投资近代工商业。这个开放极大释放了中国在过去50年当中累积起来的资本,这批资本大规模地投入到近代工业中。上海成为工业的摇篮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并形成了四个都市工业区。四个工业区的形成让上海的人口、地域空间迅速扩容。为什么跨越苏州河?跨越了苏州河,四个工业区之一的沪北工业区才能迅速发展起来。发展工业要选址建厂区,租界里面地皮太贵、成本太高,靠近租界同时水运非常方便地价又便宜的地方便是沪北,从此沪北就变成了整个近代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1845年之前,沪北工业区一带都是农田,到了1920年代那里已经拥有20几万人口,是一个非常发达的区域。从这里开始,上海进入了工业时代。那时的上海到处都是烟囱,有几万家工厂在上海同时创办。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被定位为一个生产型的城市。上海工业上取得了很多成就,创造了很多奇迹,几乎所有工业门类最早的发源地、最具优势的,都是上海。不过,工业化也给上海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最典型的就是苏州河和黄浦江的污染。污染加上资源有限,在这种背景下,上海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路径,这个发展路径就是第三个转型:即从一个生产型的城市转型成现代服务业跟先进制造业并驾齐驱的多功能的国际都市。

我们究竟怎么来理解上海这个城市?很多人研究上海,是就上海论上海,这样绝对不可能讲出上海这座城市固有的复杂性及丰富的内涵。要讲清楚上海,必须有三种视野:第一种视野,是区域的视野。上海是江南的上海,上海城市的发展跟江南整个区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不把上海放在整个长三角区域里面去看,是看不清楚的。第二种视野,是国家的视野。上海是全国的一个城市,它的发展跟整个国家的战略、国家制度联系在一起。第三个视野,就是”全球“视野,上海这座城市近代以后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连接东西方两个世界的“枢纽”。我在不同的文章里也提到过,上海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把世界带入中国,也把中国带向世界。在全球网络当中,上海的重要性才凸显出来。


作者:周武(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近代上海史创新性学科首席专家,文章为作者在2019年第13场望道讲读会上的发言。)
编辑:刘力源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海的城市管理有何妙方?英国小哥来揭秘!
​ 苏州河十八湾串起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快来普陀享受金秋文旅重磅盛宴!
“2019上海共青森林音乐节”即将来袭,福利广大乐迷
共迎中秋,《舞之魅》布鲁塞尔起舞,上海芭蕾舞团“跳进”比利时观众的心里
全国统一信托受益权账户系统今天在上海上线
上海首例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案被提起公诉
想看遍建国70周年发展?来普陀市民生活实物展看看
文汇智库 | 上海如何打造邮轮经济发展“全国样板”
长三角书法发展联盟在上海成立了,运作实行轮值制
中联部系列短视频《外国政党政要有话说》第二集:高质量发展为人民
三秦古塔跨越1500年:现存517座,近百年消失400余座……《陕西古塔全编》出版
共和国历史上的大阅兵:世纪之交的跨越
这一段26公里的苏州河水岸工程已过半,将告别呆板,迎接明快
“可爱的中国”之普米族:弹四弦、跳“搓蹉”,他们带着民族文化走出了国门
又一批外资Pick了上海!听听公司掌门人怎么说
上海外资“盆友圈”又扩容了!一图了解全部细节
视频 |《德龄与慈禧》开演倒计时!上海将“解锁”卢燕与郑云龙的“专属阵容”
工博会先睹为快 | 上海大学:“人机一体”、减排治污、出海入地,核心技术应用场景广阔
上海四大品牌巾帼文明岗联盟成立,女性力量与风采得以展现
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丨留学生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逾八成选择回国发展——中国教育“引进来”“走出去”取得新成效
【国际锐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集聚
加速向自动化发展,这两大工业展今天在上海开幕
习近平在郑州考察制造业企业发展和黄河生态保护
世界顶级帆船赛10月滴水湖起航,助推中国帆船运动发展
演艺人生跨越80载,人民艺术家秦怡:“我愿为电影工作服务一辈子!”
中美学者因一座中国桥结缘,跨越太平洋合作15年,只为将这个美丽的中国建筑推向世界
中国首趟诗歌高铁来了!这个金秋,跨越12小时、1900公里的“远方之旅”,有诗歌相伴
“以小见大”展现海派文化与上海城市精神,话剧《苏州河的儿女们》将首演
苏州玉石文化节开幕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