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轮椅也能“上天入地”?这个创立十年的上海“希望之家”为脊髓损伤者带来了跳伞、深潜、自驾的希望……
一位脊髓损伤者的生活是什么样子?长期卧病在床?还是24小时需要贴身照顾?如果你看到潘静跳伞深潜自驾7000公里的样子,会被她的一身“侠气”所打动。“虽然命运让我只能坐在轮椅上,但是坐在轮椅上的这6年,我没有放弃追逐自己梦想”日前,在上海市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十周年成果展示会,曾经的舞者,潘静在现场讲述了她的故事。
2013年一场车祸、一张胸六完全性损伤的诊断书,让当时24岁的潘静开始了与轮椅为伴的下半生。泣不成声的她进入了上海“希望之家”,开始接受系统的康复指导与训练。“希望之家”是伤友从医院到回归社会之间的康复桥梁。2009年,上海作为中国肢残人协会首批脊髓损伤者“中途之家”项目(后更名为“希望之家”)的试点城市,在全市建立脊髓损伤者社区“希望之家”。2010年,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被中国残联授牌为“全国脊髓损伤者中途之家资源中心”。
在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重新学习如何起床、穿衣、洗澡,如何去超市等小事。“那时候觉得自己像巨婴,什么都要重新学,内心还是有些自卑的。”潘静说,心理上的伤痛比身体更难克服。在阳光康复中心,不断地进行心理疏导,和伤友互助,花了两年时间这位悲伤的姑娘重新回归生活融入社会。
潘静热爱旅游,受伤后去过的地方,甚至比受伤前还多。为了能再次开车,她考取了C5驾照,带着家人从上海自驾到青海、山东全程7000多公里。她还开启过巴厘岛的深潜之旅,甚至在千岛湖体验过高空跳伞。她自己总结了一份国内外无障碍地图,“不过,只要我想去,管它是不是无障碍”,潘静说起话来有股子“侠气”。
今年是上海试点“希望之家”项目的第十年,伤友的康复是十年成果的最好展示。一个个自强不息,重获新生的故事,让台下的观众潸然泪下。自主创业,开设7家苹果手机维修店,被评为全国自强劳动模范的柯水昌;热心助人,推动无障碍出行,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王新宇……这样的故事还有更多。
记者了解到,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积极发挥资源中心辐射作用,为全国“希望之家”的建立与运作提供专业指导,共培训社区康复指导员594人次,为全国917人次伤友开展生活重建训练服务。上海市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负责人解海霞表示:“我们还成立了全国首个由脊髓损伤者组成的艺术团和生命教育宣讲团,还编制了’希望之家’管理与运作规范,为推动全国希望指甲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活动由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主办,中国肢残人协会指导,上海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上海市残疾人康复协会协办,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承办。
作者:何易
编辑:薄小波
责任编辑:张懿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