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激情书写医学界的“青春之歌”,四名上海医务人员获誉“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称号
无论是在浦江之滨,还是彩云之南;无论是三江之源,还是世界屋脊,都有一群上海医务人员的身影,为解除患者的痛苦,他们星夜兼程,用激情书写一段属于医学界的“青春之歌”……
今天,中央文明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联合举办第三季度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现场交流活动,集中发布7月、8月、9月“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的33位月度人物。
从医70年深耕皮肤病防治事业的徐文严、我国第一位获南丁格尔奖章的男护士巴桑邓珠、坚守疫情“火山口”编织传染病防控网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建国、扎根贫困地区基层医院50多年的路生梅,以及“80后”乡村医生的优秀代表钟晶等,深情讲述自己的从医志、爱民心、报国情,给现场观众和众多网友以极大感动和鼓舞。
记者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获悉,上海已有19位入选“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是入选人数最多的省市之一。本次活动现场,“上海好医生、上海好护士”寻找推选活动宣告正式启动,号召全社会推选心目中的好医生、好护士。
副市长宗明出席现场交流活动。
本次第三季度“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33位月度人物里,有4名上海的医务人员,他们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主任周俭、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教授周行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瞿洪平、上海市儿童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赵坚。
两个28年,奋战在不同的生命战场
肝癌是严重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如何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如何能减少患者的痛苦,如何能更早地发现癌情……这一个个问题深深敲击着医生的内心,也促使着周俭投身攀登医学高峰的征程。
周俭教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副所长、肝外科主任。从事28年肝肿瘤诊疗工作,周俭不仅手术精湛,还不断钻研创新临床技术,已积累8000余例肝切除和2000余例肝移植临床经验,成功主刀亚洲首例ALPPS手术,治疗了传统不可切除的巨大肝癌,拓展了外科治疗范畴,为引领我国肝癌手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贡献。
这个肝外科医生并不满足于手术室的表现,他扎进实验室,专攻肝癌早期诊断和转移复发的分子机制及防治领域。他与中科学院院士樊嘉共同首创建立基于7个血浆microRNA的肝癌诊断模型,已成功转化为诊断试剂盒,获中国药监局批准,已应用于肝癌早期诊断和治疗预后的评价,造福了大量患者;他还发现了一系列与肝癌转移复发相关的标志物,为探索肝癌转移复发机制提供了新线索……在临床医学与实验室“两头跑”,这个肝外科医生怀揣一个朴素的愿望:给患者谋一个更好的明天。
医者情怀,令人动容。也是从医28年,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瞿洪平面对的是另一个“战场”。ICU(重症监护室),人称“距离死神最近的地方”,在这里,每一分秒都可能是揪心的,监护仪上的数字可能随时波动,生命体征上一秒看似稳定,下一秒就可能急转直下。年复一年,瞿洪平都在“待命”状态。“节假日都不例外-——你要过节,死神却是不过节的,你疏忽了,它就趁虚而入。”瞿洪平坦言,这份工作很艰辛,很疲惫,但面对医院最危重病人期盼的眼神,家属焦虑的等待和充满信任的支持,“永不言弃”成为了一条信条。
“在ICU,我遇见过所有的信仰。如果你把治病救人当成一种信仰,那么无论遇到什么,都能咬着牙,拉着患者的手,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瞿洪平说。
鲜活生命是白大褂上最好的奖章
医生治病,眼睛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这群医者无不怀揣着这份原则。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主任医师周行涛自2010年开展我国第一例近视全飞秒激光手术(SMILE)再到2015年第一例远视SMILE手术……九年多来,他又多了一个称号——中国“全飞第一人”,但他说,这些“第一”是没有意义的,“手术是复杂的,每一个患者都做得好才是意义所在”。
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每年寒暑假,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宝庆路分部视光门诊室里熙熙攘攘。而他所在的诊室,固然拥挤,却与周围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问诊时,周行涛的声音并不大,如他一贯的温文尔雅,恰是这样一种低柔而有韧性的声音,给高度近视患者一份安定。
也是在问诊过程中,周行涛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对眼视光尚未发育完全的青少年和儿童来说,“防”比“控”更重要。2002年起,周行涛团队逐步建立了国内最早的儿童与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和动态数据库。他还是“防盲治盲”奥比斯国际公益项目的负责人,周教授团队入校近视防控共累计筛查41万人次。在近视防控与治疗的这条路上,周行涛一路奔走,只为患者追逐光明。
赵坚医生的工作也与孩子们相关,1981年出生的他是上海市儿童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也是上海市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原派任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令人扼腕的是,今年7月30日,他因公在日喀则殉职,年仅38岁。
赵坚是患者眼里技艺精湛的“赵医生”,也是同事、同学眼中的“暖男”,一个憨厚可亲、充满阳光的人。“从没见他对谁生过气,我们规培生的任何问题他都耐心解答。他就像一个小太阳,一直温暖身边的人。”有学生这样回忆他。
每年暑假是儿童医院心内科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全国各地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会来院求治,其中不乏偏远地区、家境贫寒的孩子。赵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总能看到他在六楼和十楼病房之间来回穿梭的身影,原来,他是在为贫困的手术儿童申请救助基金。后来同事们才知道,赵坚生前曾协助全国各地贫困患儿申报“爱佑基金”超过百例。
云南省镇雄县、青海果洛巡回医疗,都有过赵坚对外开展援助医疗的足迹。今年7月,他更是主动报名参加上海市第九批援藏医疗队,并在入藏第四天,就与其他援藏干部一起深入当地,为贫困家庭“建档立卡”,为先心病患儿诊治,着手当地医院的儿科建设计划……就在他踌躇满志之时,无情的病魔永远关上了他实现壮志的大门。
医者仁心,“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的月度人物是无数中国医务人员的缩影,他们或许获奖无数、荣誉等身,但每个医务人员内心都无比坚定地认为:每一个经他们救治过来的鲜活生命,是白大褂上最好的奖章。
作者:首席记者 唐闻佳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许琦敏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