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书单 · 新阅读|拷问不止于文学

2019-10-20信息快讯网

文汇书单 · 新阅读|拷问不止于文学-信息快讯网

▲《拷问文学——景云里遗事》  朱曦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年9月版

读《拷问文学——景云里遗事》,被书中穿云破雾、跨越时空的叙述方式吸引。书中所讲人或事,曾在人们意识里固化、盘桓,现在读到这些新意迭出且不守传统的观点,自然涌出好奇和新鲜感来。

作者朱曦是“90后”海归,估计在多个学科领域深造潜心过。他以独到的视角,探幽察微地选取虹口景云里这个文学发祥地(有人说是根据地)场景,钩沉往事,拂去烟尘,剥茧抽丝,让一段段尘封经年的碎片得以露出微光,精准还原。于是这么多传统意义上如雷贯耳的民国作家及合作者被一一推到前台,接受我们年轻学者兼作者的拷问。

此书的架构耐人寻味。书有四问:德国、日本还是希腊?怎么又是小说?文学的语言存在吗?作家的合作者在哪?鲁迅、茅盾、叶圣陶、郭沫若、钱锺书、夏衍、洪深、熊佛西均是关注对象。臧否人物,还原史实,一家之言用了平实、理性、思辨的方式娓娓道来,很具说服力。贯穿全书的这一风格,没有拖泥带水,简约明快且前后照应。“光环”别具的作家、学者的真实面目,得以逐渐还原。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圣光笼罩下的“大师”,早已载入史册的“巨匠”,他们几乎是完美无缺的代名词和文学先驱,可几乎每人都有短板和槽点。作者写道:鲁迅做事,多管齐下,推许小说时,兼做翻译,写小说史,擅长演讲。唯独没有写成长篇,这也是他崇尚尼采的后果。文学,本质来说是关于文化的科学,富含技术当量。钱锺书的《围城》所折射的,也只是社会生活里的万分之一,或许根本不到。作家塑造的方鸿渐形象,生活里无有无不有、无可无不可,无不是作者主观臆造推算进而糅合而成的人物,子虚乌有,扑朔迷离……

作家和学者的区分,其实还是很鲜明的:作家“忙于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自然不可能献身学术、不会止于研究一位作家一部书。学者则不然,他们看书讲究眼光、品位,只看自己中意的,靠翻书检验书的优劣好坏,进而取舍,“要有博涉四部、兼通三教的睿眼,翻一部书的任意一页,立马判断出书的优劣好坏”。

文艺的时间性决定了其性质。景云里是文学发祥地还是根据地,见仁见智。重要的是,追求创新的同时,不可偏废曾经的传统,因为这是艺术的根源,否则就是浮萍,经不起咀嚼和时间检验。

有思想者未必会拷问,而拷问者注定是思想者。景云里因其独特的地理人文位置而让经典不落幕,褪去光环后它应该有自己的定位。


作者:江妙春
编辑:薛伟平
责任编辑:张裕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