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个项目与临港招商人的十二时辰
“两周前,招商工作对我而言还是比较陌生的领域。但现在的我,已经时时把招商记在心里。与人聊天时,耳朵选择性地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晚上睡觉前,脑海里看电影般梳理着招商线索。”角色转换之间,临港新片区选派生、来自虹口区金融服务局的张雨飞有了不少感悟。
10月20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刚刚挂牌两个月,新设立的企业为1329家,集中签约62个项目,涉及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和生物医药等重点项目,总投资超过260亿元。
企业钟情临港新片区,其背后体现着临港人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双满月后的首个工作日,记者换上衬衫,挂上临港吊牌,以临时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了临港管委会经贸办的日常工作。刚开始说是体验,但一旦参与就停不下来。
机遇稍纵即逝,管委会所有会议室都排得满满当当,与企业对接的时间安排得格外紧凑,一线的招商工作得用“跑”。一空下来就马不停蹄地做方案、录入信息库,时不时又要跑个“市内长途”——到市中心与相关部门进行产业规划对接商讨。
招商人是忙碌的,也是热情的,即便接到骚扰电话都和声和气地拒绝。招商人是“全能”的,不光要了解临港新片区方方面面的政策、各个产业园区发展情况、各个地块的推进情况,还要对企业所研究的领域做好功课,能和企业聊得上“家常”。
如果说制定产业政策体现的是大格局,那么招商引资则要接地气,慧眼识珠。判断一家企业的深浅,离不开认知、积累以及眼光。陆瑜是来到临港的首批公务员,十几年的招商经历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识企”的过程。在长期的招商过程中,临港建立了自己的外脑顾问——清华、交大以及一些行业协会,他们之间都保持了密切联系,临港人既上门访谈,也借助外脑收集资料、梳理信息,一个好项目也不愿意错过。
忘我工作,也同样会尽量照顾家庭。工作10小时后,也在加班的陆瑜爱人来电——女儿已经在琴房多练了一个小时。他立刻放下吃了一半的泡面……
他们也曾收到过其他企业的高薪邀约,但临港人还是选择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这样的临港,如何让人不爱。
作者:祝越
摄影:祝越、摄美部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唐玮婕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