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教育将控制规模提升层次
华东师大今年起缩减相关本科招生,师资培养将纳入研究生教学
■本报首席记者 姜澎
有调查数据显示,现在全国每年毕业的师范生有60多万,但基础教育的师资需求只有25万,并且每年新入职的教师中,有四分之一来自非师范类院校的综合性大学。针对这一现象,我国面向未来的教师教育将进行改革。在昨天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第四届两岸四地师范大学校长论坛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许涛透露:“今后师范类教育将进入调整阶段,控制规模,提升人才培养层次,是未来主要的目标之一。”
会议透露,现在起至2020年,教育部每年将投入约百亿元人民币为乡村教师发展计划提供支持,以此提升农村教师的质量。而针对一些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将探索更高质量的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立教师教育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五位一体”的教师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昨天成立的教师教育学院,被认为是本轮改革的措施之一。华东师大表示,今年起逐步缩减师范类本科招生,师资培养将统一纳入教师教育学院的研究生教学。
基础教育师资连续数年供大于求
据悉,虽然在高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不少高中的优秀学科教师供不应求,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全国师范类院校毕业生数量远远超过基础教育的师资需求。
与此同时,全国基础教育的生师比不断下降。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教授透露,2012年全国小学生师比是17.36∶1,初中是13.59∶1,高中则是15.47∶1,远远低于大学的17.65∶1。这一比例从2012年至今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统计显示,全国共有师范院校178所,其中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6所,地方性师范大学37所,另有参与教师教育的338所非师范院校,其中57所是综合性大学。
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通过对校长的调查发现,不少中小学更愿意招收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在他们看来,这些毕业生在学科方面更有潜力。陈群说,“这意味着师范类毕业生现在已经未必适合基础教育的需求了。”
师资质量提升成全球性难题
除了供需不成比例以外,基础教育对高学历教师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包括上海等地在内的中学,对教师入职的要求正在逐年提升,上海、北京等教育相对发达地区的示范性中学,目前教师入职的要求是博士。在昨天的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高校都提出了同样的看法。
提升教师教育的质量,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据介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每年都会调查世界各国的教育质量状况,出版《全民教育全球质量监测报告》。在最近公布的2015年监测报告的主题中,“师资质量提升”成为关键词。
在发达国家,教师的培养早已在研究生层面进行,美国是较早全面试行以教育硕士为主的教师教育模式的。上世纪3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就率先将该校教育学院目标定位在研究生培养层次上,随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也改造本校的教育学院,将师资培养集中在研究生教育层次。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教育硕士培养规模就已经稳定在5000人以上。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根据不同学历颁发了不同的教师资格证书,分为初级证书、标准证书和专修证书,要求获得专修证书的教师必须是硕士研究生毕业。
而我国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教师总人数1068万,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仅13万,占1.22%。而2014年的60余万师范类毕业生中,仅36万多是本科生,其余都是本科以下。
据悉,未来除华东师范大学外,师范类高校都将根据各自的情况,对现有的师范类人才培养进行改革。在昨天的论坛上,来自两岸四地师范大学的18位校长共同签署了“上海合作愿景”,携手共进形成学习共同体,建立未来教师互派实践机制,加强对教师教育的合作研究;同时建立教师培训管理者联盟以拓展四地的教师发展交流渠道,推动在职教师培训课程的共建共享,提升教师未来的成长空间,这其中还包括推进校际游学项目,推进学生互换、学分互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