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本书:中美本科生的阅读差距折射高等教育的差距

2015-10-16信息快讯网

美国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东亚研究系教授张旭东最近受邀到上海外国语大学做学术讲座。席间,谈及对中美本科生的看法,他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

美国的大一新生给很多教授的第一印象是呆呆的,很多人在学习上是一张白纸,掌握的知识并不太多,但人格方面还算纯正,就是一个成长到18岁的孩子应有的模样。相比之下,“中国高校的大一新生太聪明了,他们的知识面非常广,接受信息能力很强,给人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感觉。”

问题,就从这则比较中产生了。其一,年轻人太过聪明是不是一件好事,这份聪明,他们能保持多久?其二,待大学四年结束后再作观察,为什么本土高校总有不少学生抱怨大学没学到什么有用的知识、在迷茫中度过,但这种论调在美国的同龄人中却要少得多?

张旭东试图结合自己的观察给出答案:中美学生的差距和大学期间的阅读有关。读什么书、该怎么读?这些貌似老生常谈的基本问题,到目前为止仍然在本土高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每周200页的阅读量,让北大“状元”们叫苦不迭

到上外给学生们做讲座之前,张旭东在这个秋季学期开学以来,一直在北京大学元培学院讲授一门名为“文学人文经典”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北大元培学院,坊间的别称是“状元班”。连张旭东本人也承认,“生源好得惊人,一点不亚于美国的名校”。比如,班上其貌不扬的一个普通学生,一问才知,竟是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奖牌的选手。

作为元培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者,张旭东亲自站讲台,其教学颇有几分示范的味道——试图展示一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应有的上法。而对北大来说,这不仅是一次重要的教学实验,还被校方寄予厚望。元培学院此次的课改试点,承担着为全校层面的教学改革探一条新路的重任。

由张旭东主讲的“文学人文经典”开课后,阵仗不小:面对200多名选课的学生,他要求“大班上课+小班讨论”,除了由他本人担当大课主讲外,这门课动用的助教就达12人之多。据悉,不少担任助教的都是北大中文系的博士生,且执掌小班讨论前接受了统一的培训。

由此谈及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教学重点,张旭东说,这一切都是为了凸显文本阅读的重要。“一定要让学生和经典文本直接发生关系,不是听老师讲,要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打开文本,和经典对话、和大师大家对话。”他特别强调,小班讨论要先于大班授课,让学生在对文本有鲜活阅读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用2周时间“拿”下一部书,从蒙田的散文、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到《红楼梦》、鲁迅杂文、周作人的的小品文以及老舍的《骆驼祥子》等……每周约200页的阅读量,且读的不是所谓的“畅销书”,本本都是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这下,北大的“状元”们开始招架不住、叫苦不迭。

“你们觉得苦吗?可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你们的同龄人一直在保持着同等的阅读量。”在课堂上,张旭东以此鼓励学生们跟上进度。他还算了一笔“账”,试图说明“呆萌”的美国高校新生在四年后收获颇丰的原因。

“美国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经典文本的阅读,本科生每年的基本阅读量大概是48本书,4年读下来就是近200本书——让经典一路陪伴自己的成长,这就是他们进入大学后快速成长的原因,一个人的自信、判断力和思考能力都会提升。”

“学院封建制”的存在,时不时让通识教育触礁

由此谈及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虽然从本世纪初开始,本土名校都齐刷刷地推进本科教育改革,大力建设相关课程。但直到今天为止,通识教育的成效仍有不如人意之处,改革还在路上。除了张旭东此次受邀为北大元培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做设计外,沪上名校复旦大学近期也传出,要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近期花了一段时间在北大讲学,张旭东切身感受到通识教育在当下的本土高校的处境:从上到下都很支持,但真正操作起来仍会“触礁”。

“国内很多名校在专业的学科教育上始终有自己的优势,如果要求学生在通识教育课程上花更多时间,用来学专业的时间就少了,这对矛盾如何平衡是个问题。”张旭东甚至用了一个词——“学院封建制”,来形容大学二级学院在本科专业教育上过度的主导。

同时,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一旦要将小班讨论作为必选项、优选项纳入,势必对目前高校的教学力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师如何改变“满堂灌”的习惯和学生互动、如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助教队伍,这些都是现实的问题。

用张旭东的话来说,本土高校要实施更积极、更有成效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改变一些不太理想的教学习惯。

“直到现在为止,很多学生到大学上课仍然只带耳朵不带书,有的老师结合课程推荐了一堆书目,但却没有指定参考教材。”就通识教育课程而言,张旭东有点“看不懂”:没有指定的教材和指定版本的阅读版本,学生们如何可能扣住教学要求开展阅读,没有“抠文本、抠字眼”的阅读,又哪来高质量的讨论?

“老师给学生上课不是瞎聊,应该是一个工作坊(workshop)的状态。看师生们是否在工作状态,先看他们是否在读同一本书。”

全球化时代,读经典书是年轻人最好的投资

无论是此次到上海、在上外做学术讲座,还是为北大元培学院通识教育设计课程框架,经典阅读在当下的重要性始终是张旭东关注的基本问题。在他看来,越是在全球化时代,经典阅读越是应该成为年轻人的选择。“现在的大学生都知道要投资了,忙这忙那,可为什么不投资自己呢?读经典就是最好的投资。”

全球化时代有一些基本特点,比如,如今的人们目之所及的世界以及个人所经历的际遇变化、生活环境的变迁,或许是前人需要经过几年、几十年甚至几辈子的积淀才能得以实现的。纵然大千世界别样精彩,但作为个体的人,精力和注意力有限、情感的浓度也有限。

正因如此,对处于成长期的年轻人而言,就应该刻意地把自己的注意力和情感保持一定浓度,历时而弥新的经典教育则是最值得投资的地方。

至于依托经典阅读而实施的通识教育的好处,张旭东如是总结:“身处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如同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只,要想不被东风西风刮得东倒西歪,通识教育的力量就如同锚之于船,帮你定航,让你的人生旅途从容,不至于太过偏离本来的航道。”

作为对大学生的建言,张旭东说,“通识教育最好在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中开展”;“年轻人不妨傻一点、成长得慢一点,过于机灵敏捷,保持太快节奏的生活,从长远来看不是什么好事。”

文汇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武警上海总队2000官兵严阵以待 重点防控5大区域
马云画作周日香港拍卖 估价200万元人民币
复旦87级新闻系在云南大理偏远中小学推广阅读
野生动物喜剧摄影:天生的幽默家和搞笑家
【阅读西方】《曾经的伟大城市:底特律的故事》
【阅读西方】《刺杀里根:改变总统任期的暴力刺杀》
【阅读西方】《人在纽约故事集》
师范类教育将控制规模提升层次
本科生当不了老师?基础教育师资学历或将"硕士起"
习总关注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这本书里有
创新教育着力点:让艺术培养人
普及戏剧教育须设计出范本教材
不要沉迷于追求伪一流学科和伪一流大学
金桥片区上演新一轮转型升级
教育部:“2014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出炉
中共中央印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
【每周一书】《与钱理群一起阅读鲁迅》
【三味书屋】一部百年前教育论集的当代意义
【三味书屋】异化的教育 迷失的本心
【阅读前沿】
京东超市推出重磅促销 连续十三天满299最高减200
职业教育“攀高”才能“脱困”?
传奥巴E-M1 II将采用索尼2000万像素传感器
李克强:明年起企业发生的研发支出均可享受加计扣除优惠
不要墓碑,但求留间“书房”——访草婴先生的妻子盛天民
【阅读西方】《宇宙》
专业名团演出惠及200万人次 文化惠民升级打造“无围墙剧院”
经典创新的寻觅是世界难题——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德·费尔普斯谈创新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举行防灾避难演习训练 2000人参与
我赴美读本科人数首超研究生
我赴美读本科人数首超研究生
中国人平均一年读几本书? 来看看你有没有拖后腿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