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量取胜的挂名文学评论家?

2019-10-31信息快讯网

为何布鲁姆能如此高产?罗马诺举出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他认为,1980年代,布鲁姆教授可能想要赚更多的钱,而切尔西出版社正好给了他这样一个机会,他们明白布鲁姆的名字就是金字招牌,可以确保图书销量。布鲁姆在纽黑文他自称的“工厂”中,雇了16名全职员工及大量的研究生,最高峰时期,布鲁姆一个月可以出15本书,一周出三篇导语。

其次,布鲁姆教授有着异常大的脑容量以及奇特的阅读习惯,外界曾流传“神话传说”,说布鲁姆教授一小时可以看1000页书,对此,他做出过回应,表示他其实一小时只能读400页(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速度),这也就表明他对所有他编辑的评论集中所涉作者、书籍、文学类别都有足够详细的了解,以确保他的产出是精彩绝伦而非是庸俗浅薄的。

第三,布鲁姆相信他的多产可以提高他在学术界的声誉,树立重要地位。布鲁姆已经享有很高的地位了——他是耶鲁最高等级的斯特林教授、麦克阿瑟奖获得者,他出版了《误读图示》(A Map of Misreading)和《卡巴拉与批评》(Kabbalah and Criticism)这些重要作品——这可以让他为自己接下来的作品创造更高的可信度。

以量取胜的挂名文学评论家?-信息快讯网

罗马诺写道,如果对上述第一个原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查阅刊登于《纽约杂志》《纽约时报》和《巴黎评论》等有关布鲁姆教授生平传记的文章。然而随着布鲁姆《影响的剖析:文学作为生活方式》(The Anatomy of Influence: Literature as a Way of Life)一书的出版,其他两个原因或许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在《影响的剖析》的开头部分,布鲁姆表示此书是对他1973年出版的颇具争议的《影响的焦虑》(Anxiety of Influence)做补充更新。书中布鲁姆一共对30位作家进行了点评,虽然这所有作家他之前都评论过,并且其中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是关于莎士比亚。布鲁姆表示,在他的写作与学术生涯中,莎士比亚一直是他的“痴迷关注”,与爱默生共同享有神一样的地位。在罗马诺看来,这部作品的潦草马虎在开头30页就显现出来了,布鲁姆一直在重复地称此书是其“对影响过程的最终描述”“他的最后的陈述”“天鹅之歌”以及“对影响的最后反思”等等。

布鲁姆自称的补充更新这一说法在罗马诺看来未必站得住脚。布鲁姆已经不止一次地在他的早期作品中说过这些观点——他早期对哈特·克莱恩和威廉·布莱克的喜爱,对塞缪尔·约翰逊的欣赏,他坚持认为文学就是生活本身,在记忆中“拥有”了不朽的文学,他对非美学文学的反感等。特别针对文学美学,他一直明确表达了自己对“旅鼠效应者”以及“怨恨学派”的敌视,包括“女性主义者、符号学家、新历史主义者、拉康学派、德曼学派等等”。



作者:编译/邱迪玉
编辑:刘迪
责任编辑:李纯一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