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东:文学史书写的“生命性” 与北大现当代文学研究

2019-10-31信息快讯网

报:您最近几年最为主要的学术工作之一大概是参与了钱理群主编的三卷本《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 告 为 中 心(1915—1949)》(2013)的写作。您的新著《1930年代的沪上文学风景》即是这一过程的产物。该书与《梦中的彩笔》《废墟的忧伤》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在《1930年代的沪上文学风景》中,您有意从诗学研究突围到对于文学的“外部世界”的关照中去。这是否也是您自觉实践“文学性概念的可生长性”的一种尝试?

吴晓东:我参与的这部副标题为“以文学广告为中心”的编年史,追求的是“接近文学原生形态的文学史结构方式”。所谓“文学原生形态”当然只是一种拟想和理想的历史图景,但是编年史的体例显然更有助于接近这一文学史家孜孜以求的文学历史样貌的原生性,背后还承载着编著者某种“大文学史”的观念和眼光:不仅关注文学本身,也关注现代文学与现代教育、现代出版市场、现代学术……之间的关系,关注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研究之间的关系,关注文学与艺术(音乐、美术、电影……)之间的关系。可以说,《编年史》是对这些年来文学界一直呼吁和倡导的综合性的“大文学史”写作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而我更为看重的是钱理群老师在《编年史》“总序”中所阐释的“生命史学”。在我看来,这种对文学史书写的“生命性”的强调,为文学性的概念也注入了更活生生的“生命”。就像钱老师概括的那样:一旦文学史集中关注于带有个人生命体温的故事,关注于“文学场域里人的思想情感、生命感受与体验,具有个体生命的特殊性、偶然性甚至神秘性”,也就触及到了“文学性的根本”,“这就意味着,我们要用文学的方式去书写文学史,写有着浓郁的生命气息、活生生的文学故事,而与当下盛行的知识化与技术化、理论先行的文学史区别开来”。或许正是这一试图“写有着浓郁的生命气息、活生生的文学故事”的设计初衷让我对这部《编年史》的畅想顿生兴趣,并在参与写作的过程中全情投入,也似乎多多少少感受到了文学史上过往的先行者们的“个人生命体温”,也丰富了对文学性的体认。其成果就是《1930年代的沪上文学风景》一书,也为我激活了一些新的问题意识和研究领域,最终令我感觉到文学史现象的驳杂之中自有魅力。而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史永远会以一种让你感到新鲜的面目出现在研究者的眼前,只要你能找到新的观照角度。而新的角度仿若一个探照灯,可以重新照亮历史的某些以往不大引人注目的角隅,进而发现以往不会有意识去寻找的新材料。在这个意义上,对文学性的理解,是与不断回到文学史的具体实践相互映发的过程。

报:在《梦中的彩笔》中,有一组文章令我们印象深刻,即您对于自己师长的学术经验的总结。其实,关于孙玉石、钱理群、洪子诚与陈平原几位老师,您都分别写过不止一篇文章讨论他们的研究特色。而在您的著作中,您更是经常引用这几位老师的观点。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种学术传统的“代有传人”。那么,最后能否请您谈一下您对于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传统的理解?

吴晓东:这既是需要专门的文章来探讨,也是我以往仅有具体感受而没有专门研究的话题。不过在前辈学人对王瑶先生的治学风范的梳理和总结过程中,已经呼之欲出。比如樊骏对王瑶治学的“历史感”和“现实感”的双重性的概括,对王瑶历史研究中“知人论世”原则的注重;又如夏中义所阐释的陈平原对王瑶的两点“接着说”:一是“学在人生”、一是“政学分途”;再如钱理群强调王瑶身上的鲁迅传统,强调学者与战士的统一性;还有陈平原更倾向于用“学者的人间情怀”来整理王瑶的学术与社会、历史、政治的关系……这些既有的总结都可能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的学者们力图从王瑶先生那里濡染和承继的精神传统。我个人属于王瑶的第三代弟子,只在大二阶段听过王瑶先生的最后一次讲座,由于王瑶先生的浓重的平遥口音,基本上听不懂,但接下来读研究生阶段跟随钱理群和孙玉石先生读硕士和博士,从自己的授业恩师以及其他前辈先生身上还是耳濡目染地体悟到一些“学脉”。无论是作为龙种抑或是跳蚤,先辈学者奠定和沿承的学统都有春风化雨之功,也提供了我们这辈学人乃至后来更年轻的研究者多重选择的可能性。


作者:李浴洋  李静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李纯一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金庸新武侠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大突破
用茶包=喝塑料?!最新研究:一个茶包能泡出数百亿塑料微粒
苗怀明| 从西游记研究到西游学
语文学的精神是什么?
未来的大飞机啥模样?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的未来大飞机颠覆你的想象!
电影、书画、文学,这位三栖艺术家再“越界”,玩了一把书法与雕塑的激情“摇滚”
秋天到,有种秋燥重则危及生命!请听好,不喝水吞馒头有困难,就是身体的求救信号……
沪上名医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副研究员张莉:做喜欢的事就会百分之百投入
逆向物流设计大赛来到临港新片区,加强高校物流的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
有生命的医疗史——读《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
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由科大讯飞研发的全球中文学习平台上线
他最早把“基因”二字带入中文,以他命名的奖走出众多院士,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今揭晓
沪上名医 |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学科带头人李士通:生命的“操控师”
今天,第二届中国科学院科学节开幕!“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日前发布
谁是那个真正的莎士比亚?他的椅子逐渐消失,他没有留下手稿,没有自传,但他是英国文学的辉煌本身。
聚焦博士培养:读博,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送出去”的多、“卖出去”“融进去”的少?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困境怎么破
吴晓东:我们依旧生存在20世纪的后果里
薛龙春:重建武梁祠与影响知识阶层视觉趣味的访碑图
黄子平•钱理群•陈平原•赵园|身处后文学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做文学批评?
国产机器人完成首例前列腺癌根治术临床研究,有望大幅提升医疗机器人国内手术普及率
习近平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
习近平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
艺术节 | 海派芭蕾展现“戏剧力量”,上芭版《茶花女》致敬文学巨匠
进博·主宾国 | 意大利的文学之旅——这位欧洲“诗仙”,用十四行诗掀开文艺复兴的华章
进博·主宾国 | 意大利的文学之旅——这位“蒙面”女作家写出了女性友谊和命运的史诗
引爱因斯坦医学院遗传系主任来沪研究“衰老”,上海交大医学院单细胞组学与疾病研究中心成立
【视频】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 | 华东医院原院长、主任医师王赞舜:研究老不服老,让每位老人老有所医
何君尧遇袭受伤后发文:无生命危险,仍无畏无惧
进博会城市形象片《上海·恒新之城》充满“贴地行走”的人情味,建筑成为有温度的生命体
我的第一个患者,那个爱笑爱吃糖的19岁女孩,出院第二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两部欧美版中国文学史之比较——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和《剑桥中国文学史》
不只是简·奥斯汀,还有这些传奇女作家改变了欧洲文学史
又一件唐写本《王勃集》残卷现身,唐代文学史开篇人物散佚千年的篇章被发现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