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视野 | 没有两千多年前的漂洋过海,中国人恐怕吃不上石榴、葡萄、荔枝……

2019-11-01信息快讯网

进博·视野 | 没有两千多年前的漂洋过海,中国人恐怕吃不上石榴、葡萄、荔枝……-信息快讯网

编者的话新时代中国主动扩大进口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如何从长时段的历史视野出发,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中,客观定位和把握中国主动扩大进口背后所蕴含的一系列新变化和新趋势呢?《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与全面开放新格局》一书中梳理了中国悠久的进口历史:

中国进口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自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起,中国就已陆续沿着海陆丝绸之路与亚、非、欧许多国家开展贸易。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许多珍禽异兽(如汗血宝马)、香药珠宝、货币、音乐、舞蹈、饮食、服饰都经由往返于丝绸之路的各国商旅带到中国。核桃、石榴、葡萄、胡萝卜、黄瓜、胡椒、芝麻、姜、葱、蒜、苹果、茄子、菠菜、绿豆、南瓜、西瓜、辣椒、玉米、番薯、马铃薯、番茄、花生、荔枝……这些外来的蔬果食材翻山越岭、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如今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名字中的“胡”字还提示着它们的最初来源。

据苏丹学者加法尔·卡拉尔·阿赫默德考证,唐代中国从阿拉伯地区进口的主要商品包括乳香、圆木、千鱼、树胶、阿拉伯树胶、没药、咖啡、象牙、龟甲、犀牛角、樟脑、龙涎香、香水、药材、蔗糖、棉花、珠宝、珍珠、琥珀、地毯、黄金、白银。《太平广记》记载了大量西亚胡商在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的轶事,大部分与珠宝贸易有关,价值有时高达数千万贯。有宋一代,由于陆上丝路长期受到阻隔,对外贸易主要通过海舶实现。据《宋史·食货志》所载,“(开宝)四年,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逻、阇婆、占城、勃泥、麻逸、三佛齐诸蕃并通货物,以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瓷器,市香药、犀象、珊瑚、琥珀、珠琲、镔铁、鼊皮、玳瑁、玛瑙、车渠、水精、蕃布、乌樠、苏木等物”。以上所列诸国与货物,大体就是宋代国际贸易的主要对象与内容。

与唐代类似,宋代的对外出口以五金、丝绸和瓷器等生产性手工业品为主,而从大食等国进口则以香药(香料与药物)、犀象(犀角与象牙)、珍宝等资源性奢侈品为大宗。在宋代,香药开始大量进口,成为海外对华贸易的首要大宗商品,几乎是宋代“舶货”的代名词。乳香、龙涎香、木香、肉豆蔻、栀子花、蔷薇水、安息香等,都是当时在中国销路极广的名贵香料。无论是宫廷生活,还是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中,香料都是非常重要的消费品。正因此,香药尤其是乳香就成为政府“禁榷”或“博买”的重点对象。

进博·视野 | 没有两千多年前的漂洋过海,中国人恐怕吃不上石榴、葡萄、荔枝……-信息快讯网

所谓“禁榷”,就是指禁止民间私下交易,而由政府专买专卖;所谓“博买”,就是由政府出面收购舶船运来的商品。北宋初时,市舶收入约占全部岁入的1/50,而南渡以后这一比重却已攀升至1/5。可以说,在漫长的丝绸之路发展史中,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呈现出高度的稳定性。中国的出口以丝绸、瓷器等生产性手工业品为主,而进口则以香药、犀象、珍宝等资源性奢侈品为大宗。两者之间具有极强的互补性,由于利润丰厚,互相之间缺乏竞争,因而十分稳定。

在此过程中,无论是中国的丝绸、瓷器,还是国外的香料、珠宝、犀象,主要消费对象仍是各自的社会上层。尽管海外贸易一度对南宋的国家财政具有较大影响,但进口对于国内经济结构和社会民生的影响相当有限。近代西方兴起以后,国际贸易的性质逐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先国家之间相对松散、平等的贸易关系被转换为全球统一市场中的分工关系。相应地,进口和出口也不再仅是国内经济生活锦上添花式的补充,而是对一国经济运行具有了决定性的影响。后发国家若能抓住机会找准定位,成功融入全球经济分工,往往意味着经济发展步入了快速腾飞的轨道。对于“亚洲四小龙”是如此,对于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亦是如此。

改革开放以后,基于自身在土地、劳动力、产业配套和市场规模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中国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大规模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走上了“引进外资—扩大出口—获取外汇—推动发展”的经济发展之路。在此过程中,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即中国从全世界进口最多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又向全世界出口最多的工业制成品,而进出口往往以美元为结算货币。在此背景下,中国成为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的最大买家。

进博·视野 | 没有两千多年前的漂洋过海,中国人恐怕吃不上石榴、葡萄、荔枝……-信息快讯网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与全面开放新格局》

邹磊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自1993年成为石油产品净进口国后,中国先后从大豆(1996年)、铜(1998年)、铁矿石(2000年)、镍(2003年)、锌(2004年)、白银(2007年)、精炼铅(2009年)、玉米(2009年)、煤炭(2009年)等大宗商品的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而每一次从净出口到净进口的拐点出现,都直接伴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

2002-2012年,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10年大牛市背后,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工业生产基地的快速崛起。2009年,“中国制造”一举超越“德国制造”,荣登全球出口首位,占当年世界出口总额的9.6%。2012年,中国在以20%左右的比重继续稳居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同时,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球制成品贸易的1/7。2013年,中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21万亿美元,进口额1.95万亿美元),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作者:邹磊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宣晶

图片:视觉中国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