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节 | 从《梁祝》到《上海滩》,香港中乐团用音符诉说沪港艺术家往事
随着民乐奏响的《上海滩》《射雕英雄传》旋律在返场时响起,香港中乐团昨晚揭开了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香港文化周的帷幕。据悉,香港文化周共推出7台15场演出和1个展览,既有来自香港地区的原创作品,也有沪港两地合作排演的新作,文化周将集中展示香港的文化艺术精粹,以文艺作品凝聚力量,密切沪港两地文化交流,展现艺术共荣、蓬勃发展的新面貌。
昨晚举行的开幕演出现场,在艺术总监兼终身指挥阎惠昌执棒下,将近90人编制的香港中乐团亮相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携手小提琴家吕思清上演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民乐改编版)、朱践耳《悲调》、赵季平《古槐寻根》、彭修文改编的古曲《将军令》等曲目,以及两部上海首演的新作。
阎惠昌是享誉国际的中国民乐指挥家,他自1997年6月起履任香港中乐团。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的他,曾师从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作曲者之一何占豪。与上海有着颇多渊源的阎惠昌表示,上海见证了大型民族管弦乐团的发展,近年来他常常来沪参加艺术交流与演出。“前几年我曾应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之邀,登台上交音乐厅并执棒上交,如今我率领香港中乐团再访这里,怀揣着圆满的期待。”
香港中乐团首次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作为艺术节香港文化周开幕演出的表演者,我们希望上海市民感受香港中乐团植根传统、锐意创新、不拘一格、自成一格的特色,感受中国音乐文化的强大张力。”阎惠昌表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国际上有着不俗的影响力,香港中乐团也很向往参加这个盛会,因此来沪精心准备了跨度很大的曲目单。
音乐会上,香港中乐团演绎了两首上海作曲家的作品,以音符娓娓道来沪港两地艺术家的动人往事。在上演何占豪、陈钢作曲,吴大江改编的民乐版《梁山伯与祝英台》时,阎惠昌的指挥棒中融入了对恩师何占豪的感念之情。据悉,这一民乐改编版《梁山伯与祝英台》1978年由香港中乐团首演,此次是首次在内地演出,作品具有浓郁的中国韵味。香港中乐团还上演了著名作曲家朱践耳为该团而作的民乐《悲调》。据阎惠昌介绍,朱践耳先生在80岁生日那天,答应为香港中乐团创作一部作品《悲调》,“当我们把初次演奏该作的录音寄给在上海的朱先生以后,他回复了长达两页的亲笔信,详细阐述了创作心得和对乐团演奏的建议。”
两首由香港中乐团委约的新作也首次与上海乐迷见面。一首是由伍敬彬作曲的《下一站月球》,该作通过二胡、扬琴、高音笙、高胡这四种民族乐器与民乐队的对话,尽情畅想人类的未来。另一首是由伍卓贤作曲的胡琴与乐队协奏曲《大树》,在该曲中担任高胡、二胡、中胡独奏的张重雪,目前是香港中乐团的乐团首席。2006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同年加入香港中乐团的张重雪,同样见证了沪港艺术家的密切交流与往来。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中乐团以环保胡琴为主奏乐器,彰显现代民族管弦乐团的风采。据悉,中国传统胡琴的琴面多以蟒蛇皮所制,容易受到各地空气和湿度影响,导致在不同地区演奏时音色发生变化。而香港中乐团从2004年起开始研发替代蛇皮的物料,并发现一种可以替代蟒蛇皮的人造纤维皮,最终成功研制出环保高胡、二胡、中胡、革胡及低音革胡,可以在世界各地演出时保持统一的音色。
据悉,文化周期间,香港芭蕾舞团、香港八和会馆等专业艺术团体将为观众呈现《大亨小传》《白蛇传》《百花亭赠剑》等多台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等样式的优秀剧目。此外,《口传心授: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从生活民俗、表演艺术及相关技艺、民间节庆、信俗及宗族活动的角度,重点介绍20项《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让观众体会香港独有的文化魅力。值得一提的是,演出剧目中有两台节目将由沪港两地的演员合作演绎。昆粤联合演出全本《白蛇传》,由上海昆剧团与香港八和会馆首次联袂出演。“昆曲王子”张军则与香港中乐团跨界合作,演绎新版《牡丹亭·长生殿》。
作者:姜方
编辑:姜方
摄影:蔡晴
责任编辑:王磊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