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也有大学问!顾风庆舞蹈聚焦百姓生活,在市井文化的底版上描摹时代风采
《小笼师傅》《老陆和他的孩子们》《再和“你”合张影》《大饼油条豆腐浆》……这些“接地气”的题材用当代舞的舞蹈语汇来书写,能迸发出什么样的艺术火花?11月3日晚,《风·舞集——顾风庆舞蹈作品展演》在上海星舞台登场,集中展示了艺术家多年来创作、积累的优秀舞蹈节目。
顾风庆的舞蹈作品在上海群众舞蹈创作中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此次展演节目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上海城市精神,表现了普通百姓的时代风采,其中部分作品曾获得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华东专业舞蹈比赛创作、表演“金奖”。
《小笼师傅》以南翔小笼为题材,采用沪语小曲为音乐元素,用当代舞的动作素材和韵律为载体,刻画出小学徒们跟随老师傅学技艺的劳动场面,呈现出活泼俏皮诙谐的风格。《老陆和他的孩子们》根据松江地区民间老艺人的真实故事改编,贫穷执着老艺人耗尽一生心力拯救皮影艺术,把“人偶”当作自己的孩子去呵护。《再和“你”合张影》描摹了头顶天空蓝,臂挂中国红,走在维和第一线的军人,战场上他们同生共死,战场下他们情同手足。
11月4日上午,“顾风庆舞蹈作品研讨会”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行。来自上海舞蹈界的专家、学者通过对顾风庆创作经历的回顾、总结,进一步倡导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讴歌新时代的创作理念。“我特别热爱上海这块土地,许多童年记忆一直深藏在脑海里,弄堂里、邻里间的亲情温暖始终影响着我的艺术创作。”顾风庆说,自己的创作遇到过瓶颈期,舞台艺术除了挖掘老上海家长里短的题材外,也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寻求风格上的新突破。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所副所长江东认为,群文舞蹈“接地气”的背后有着大学问,其中一个重要特质就是“善于捕捉生活的瞬间,能够在这些瞬间当中找到舞蹈的因素”;艺术家从凡人生活入手,把朴素平淡的日常描画得妙趣横生,非常难得;更可贵的是这种谐趣的舞蹈语汇,在舞台上还能给观众一种温暖的感动,让人看到人性的光辉。
在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看来,顾风庆作品整体很上海,选材很市井,反映的是老百姓的生活,带着烟火气,群文舞蹈创作不必刻意往专业艺术上靠,而应该深入挖掘上海本地的文化底蕴,从中寻到新路。
舞蹈评论家方家骏建议,上海的群文舞蹈创作可以从非遗舞蹈项目中找到灵感,或许能以此为支点撬动更高文化层面的探索,比如提炼归纳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之间的关系,探究上海舞蹈和安徽、浙江民间艺术的渊源。他也提醒,顾风庆是群文创作者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类,但这种风格不一定要成为所有群众舞蹈的模板,更不应变成其他群文工作者模仿的东西。
与会专家还表示,群众文化工作是上海国际大都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近几年的群文创作风生水起,在全国范围内屡创佳绩。顾风庆作为上海舞蹈创作骨干,长年扎根基层,善于观察生活;同时,燃情的年代、鲜活的生活也丰富滋养了他的艺术想象。他尝试从不同角度反映现实、表现生活,在市井文化的底版上潜心描摹时代风采以及人民群众质朴的情怀。其作品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生活质感,深受广大市民观众的喜爱,是探索上海群文舞蹈未来发展路径的一个范例,对于上海群文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提升创作和表演水平具有借鉴意义。据悉,此次展演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舞蹈家协会,松江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推出。
作者:宣晶
图片来源:上海市舞蹈家协会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邢晓芳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