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我梦开始的起点,舞台是让我闪耀发光,建立信心的神圣地。”佟丽娅说,“《在远方,在这里》是一次认真的决定,并非心血来潮,更不是玩票。”在这部舞蹈作品里,她想让观众看到的不是“演员佟丽娅”,而是“舞者佟丽娅”。为此,佟丽娅离开北京的家和舒适圈,一头扎进上海的排练房。整整一个多月,她几乎就跟排练厅的地板“卯上了”——除了日常排练,佟丽娅一有时间就下腰劈叉压筋,还给自己加练体能,渴望找回当年的状态。
回家:充盈着舞者对故乡、对家人的眷恋
在《在远方,在这里》中,佟丽娅不仅是舞者,还扮演者策划和制作人的角色。她的搭档是上戏舞蹈学院青年编导董杰,一位新疆“老乡”,也是她在新疆艺术学院的师哥。
“我们深深爱着新疆这片土地,《在远方,在这里》就是写给故乡的情书,是对新疆宝贵文化遗产的回望。”总导演董杰表示,很多人认为新疆舞就是简单的“动脖子和扭腰”,实际上新疆的舞蹈还有很多丰富的元素。这台舞蹈剧场便取材于新疆民族风情,把维吾尔族、锡伯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新疆近10个少数民族歌舞艺术融入6 个篇章,将“遇见、致父亲、致母亲、致爱情、致远方、致这里”的主线展现给观众。
为了寻找各民族的舞蹈素材,主创团队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充分了解各民族历史、文化、习俗等特点,将舞蹈元素与剧场情境一一契合。在“致父亲”里,锡伯族西迁的历史给了编创者灵感,这一篇章以男性视角赞颂了父亲的伟大;在“致母亲”里,塔吉克族的舞蹈元素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一首《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和哈萨克族舞蹈则把人们带入“致爱情”的情境……如同散文诗一般,《在远方,在这里》充盈着舞者对故乡、对家人的眷恋。
成长:带年轻人走出来,点燃他们的梦想
今年是佟丽娅来北京的第20年,往事历历在目。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国庆阅兵,她站在新疆方阵的彩车上翩翩起舞。“我边跳舞边看着天安门城楼和长安街,我看到了最大的舞台,那一刻真的离梦想很近很近。”第一次北京之行,为佟丽娅打开了全新的生活图景。“今天我已经在这里了,北京有我的事业有我的家庭,但我想应该让新疆更多的年轻人走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点燃他们的梦想。”
带着这样的心愿,佟丽娅和董杰来到新疆艺术学院,从学生中选拔优秀的舞蹈演员。“我们做好这场舞蹈剧场,让更多的人看到新疆,更多的人看到我们新疆的这帮孩子,才是我真正最想做的事情。”八九月间,他们带着挑选出来的50个新疆孩子,在新疆艺术学院的新校区苦练。四面环山,没有空调,每一天所有人都练到汗如雨下,虚脱累倒。
“这台舞蹈剧场含有多种舞蹈元素,而新疆的孩子们只练过民族舞,想吃透新的肢体语言有难度。”董杰告诉记者,所有舞者每天要加练三小时的现代舞基础训练课,之后才是正式的演出排练。10月,当剧组进驻上戏舞蹈学院的排练厅,这套训练体系也一并移植过来。“我们的演出团队中有新疆的本科生和专科生,也有上戏舞院大三的学生。除了正式舞段的排练外,新疆的孩子们还得跟上海孩子练基训,上海孩子就跟新疆孩子学民族舞,取长补短,进步飞快。”
成长的不仅是孩子们,还有佟丽娅。那是一段“又当爹又当妈”的日子,她管着剧组几十号人,从舞蹈创排到吃喝拉撒都得关心。“我从影视演员又变回舞者,还承担了制作人的工作,使得我变得更强大、更果断。”
下一步会制作自己的影视作品吗?“或许吧。”佟丽娅说:“不努力往前走那一步的时候,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强大。”
作者:宣晶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柳青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