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地下炒作”何时休
最近,不少人接到朋友电话拉入伙“炒油”,有的人心有所动。但今年以来,北京、广东、深圳、福建、山东等地因“地下炒油”引发多起纠纷,又让人心生疑惧。炒金被套,炒蒜崩盘,痛还未愈,炒油又起,近年来大宗商品的“地下投资”乱象频现,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危害。业内人士建议,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应正确引导和满足多样化投资需求。
大宗商品“地下交易”频出纠纷
近期,35位投资者以涉嫌违规交易为由把深圳石油化工交易所告到法庭,涉及金额超过1300万元,其中有投资者的损失就超过200万元。
深油所引发的纠纷不是孤例。记者调研了解到,一些有地下炒油之嫌的交易平台多是从之前的贵金属交易平台“变身”而来。近一段时间,由于股市波动较大,一些机构借此之机,降低门槛,5万元左右即可“入伙”加入炒油大军。门槛之低,使得中小散户成为“地下炒油”的主要投资者。
业内人士透露,此轮“炒油”与此前的“炒金”的手法如出一辙。一是高倍杠杆,大多数杠杆达到10倍以上,最高可以到50倍;二是可双向操作,既可做多也可做空;三是每天22小时T+0交易,即在22小时里无限次买进卖出。
上海一家现货商品交易中心负责人介绍,石油在国内推出的现货原油交易并不是真正的现货流通交易,而是做市商金融模式,即平台的结算以海外市场价格为标准,投资者的交易对手实际上是交易所的做市商。因此,投资者的盈亏是由做市商做主的。
事实上,在原油之前,类似的现货大宗商品交易巨亏维权事件也层出不穷。2015年上半年,被称为“境内非法炒金第一案”的湖南维财贵金属交易所案曝出,该平台采取高杠杆投资,成交额达到6003亿元,让福建、北京、上海、等地近4万名投资者几乎“血本无归”。
做市商“自设赌局”可人为操纵价格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大宗商品交易流通分会不完全统计,到2014年底,国内大宗商品类电子交易市场达739家,其中处于运营状态的661家。
南京石化商品合约交易中心总裁杨瑞军表示,虽然并非所有现货市场都违规,但交易平台林立使市场“泥沙俱下”,乱象多多。如违规招揽投资者,收取手续费、递延费等各种佣金;以商品流通之名,行金融交易之实;交易平台和合作单位“暧昧不清”误导投资者等。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些违规操作带来的最大风险是价格被人为操纵。北京工商大学教授胡俞越说,相当一部分参与现货交易平台的投资者其实并不是冲着买卖商品来的,目的只是博取价差,说白了就是一群人“围在一起”玩“击鼓传花”的投机游戏。
广东省油气商会油品部部长姚达明坦言,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公司拥有参与海外原油投资的渠道。市场上许多炒油机构大多是做市商自己设立交易系统,在这个他们开设的“赌局”里,投资者进行交易操作。其价格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人为操纵,风险巨大。
“高杠杆意味着高风险。”姚达明举例说,在50倍杠杆的情形下,如果投资方向判断失误,国际油价只要波动1美元,投资者账户就会爆仓。
疏堵结合满足和保护投资者需求及利益
大宗商品交易门槛高风险大,非专业机构和人士很难为之。为规范电子交易平台,2011年、2012年,国务院连续发布《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但目前为止,全国交易市场总量并未减少,各类‘创新’的模式还不断出现,做市商模式是其中之一。”生意社首席分析师刘心田表示。
“按照目前的管理规定,电子交易市场实行属地管理,即‘谁的孩子谁抱’,但地方监管部门专业能力缺乏,明显难以跟上创新的步伐。”一位业内专家认为,同时地方监管部门也缺乏执法力量,监管成了“只发批文不善后”。
值得关注的是,投资者接连“折戟”现货电子平台,不仅凸显了对投资者专业和风险教育的缺乏,也反映出投资渠道的明显不足。投资者陈晴告诉记者,在其他投资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就想试试进入电子交易市场,随着账户上的资金数字不断上升,同时资金划转也挺方便,就逐渐追加投资,没想到最后却无法兑现,教训深刻。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常清等专家建议,着眼于投资者的需求,在目前监管严格的场内市场,一方面应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产品上线交易,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专业机构投资,通过堵疏结合,满足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
据有关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对贵金属现货交易进行专项治理整顿,下一步将会对有关原油现货交易也进行类似的专项治理整顿。
(据新华社上海10月14日电)